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光绪皇帝 > 第9章
    恭亲王奕欣听罢慈安的叙述,确实吃惊不小,说道:

    “唉!老臣做梦也不知道皇上竟会这样,若是早有信息,就是死也会阻拦圣上出宫胡闹。”

    “我也是在最近探知皇上的病情实症时才得知的,可惜为时已晚,也怪我整日深居宫中,对皇上关心太少!”慈安太后自责说。

    “太后千万不能这么说,也许这是我大清朝的气数吧?臣曾听先父皇讲过我们祖上陵寝风水的事,说这是命中的气数。”

    “这到底是什么气数,本宫怎没听先父皇讲过?”

    “臣还是做阿哥时,一天在上书房读书,父皇来查问功课,谈及祖上之事,父皇说先祖为辽阳总兵时,曾在百山黑水之间请一风水大师给查看一块风水宝地,说在此安放陵寝层辈必出至尊,但此地有一大缺陷,由于受一外来山势所挡,此龙脉受阻,绕山后虽然重又续上龙脉,但子孙后人为皇帝者必然短命。”

    “哦,原来是这样,难道没破除的方法吗?”慈安太后问道。

    “据说先祖也有此问,那风水大师说,这是上苍之数,虽然人为之力可以破除,但效果不一定明显,但是还必须坚持去做。”

    “这破除方法怎样?”

    “就是每一代为皇者必须在自己在皇位期间亲临辽沈祖上陵寝祭奠。”

    “是这样,我也听说过以前几位先皇在位时都曾回辽沈拜祭,只以为是尽尽孝心,不想其中有此缘由。”

    “只可惜这拜祭的定例没能坚持下去,被后世子孙给忘却了,如今果有应验。”

    “从何时起没有从事这拜祭典礼?”

    “最后一次拜祭是先皇祖乾隆爷时,也就是那次拜祭的当天先父皇道光降世。”

    “竟然这么巧合,果真就什么神秘之数。”

    “但先父皇在位时也曾牢记祖训,多次想到东北辽沈祭祖,却一次也没实现夙愿。起初是平定张格尔叛乱,后来是连年与海外洋人征战,由于鸦片战争的失败,割地赔款,先父皇自感无颜拜见先人,在先祖坟前无法开口,多不愿去辽沈祭祖,为此事一直感到心愧,每每提及此事总是伤心落泪,弥留之际仍觉得愧对列祖列宗,也对不起后世子孙。并再三告诫先皇大行皇帝咸丰,务必亲赴辽沈祭租。弥补父皇之过失,却想不到先皇竟热河一行英年宾驭上天,也未能如愿,那时,我就有点怀疑此天数难道已经应验吗?一个人独处时,常想起此事,却谁也没有告知,只想再等几年,待同治皇上年龄稍大,国富民强时,告诫这先祖的例制,劝谏圣上亲赴东北祖宗陵寝拜祭,以完成祖上遗愿。想不到当今圣上这么年轻又染上此病?”

    恭亲王说着,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慈安太后也是泪下如雨,叹道:

    “难道这大清的气数已尽?”

    恭亲王一抹泪,气恨他说道:“把文喜、杜宝两个逆贼给斩了!”

    “这事交给内务府总管崇伦去办就是。”

    “太后,老臣罪言,请太后思考?”

    “恭亲王,有话请讲。”

    “皇上到了这地步,对续统之事太后有何打算?”

    “说呢?”慈安太后问道。

    “依老臣之见,皇上之病目前尚无大碍,且皇后阿鲁特氏已身怀有孕,也许不久就会分娩,那时,若生有太子,即使皇上宾天也可后续有人。”

    “万一皇上在皇后分娩之先宾驾呢?”

    恭亲王沉思一下说:“万一那样,对外可密而不发,只说皇上有病不见外人,等到皇后分娩后,是阿哥则即为续统之人,若为格格再另作考虑,太后以为如何?”

    慈安太后点点头,“愿上苍保佑皇上龙体日康,也愿上苍保佑皇后生下阿哥!”

    “这只是我们如此汁议,但西太后不知有何想法?”恭亲王奕欣试探着问。

    “她,皇上是她亲生骨肉,岂有不为奇書網電子書皇上血脉着想之理,我想此事她会妥善处理的。”

    提起西太后慈禧,奕欣忽然想到山东巡抚丁宝桢的事,急忙说道:

    “太后,臣有一事相求?”

    慈安太后一怔,说道:“请讲!”

    这时,恭亲王奕欣便把最近山东济南府发生的火烧洋教堂一。案报告给慈安太后,又把慈禧太后对丁宝桢的不满之事也大致讲一下,请慈安太后拿主意。

    慈安太后听后,考虑一下说道:

    “洋人固然可恶,该杀!但事件发生,为了不引起争端,消除洋人再以此为借口兴兵问罪,最好将大事化小,小事息了。捕提凶手也可给洋人一个交待。想不到丁宝桢一时大意竟让凶犯得脱,万一传出去,洋人岂肯罢休。最好现在给他信函一封,责令他火速追捕逃犯,早日辑拿归案,能够重新提获凶犯更好,万一凶犯逃远,再另作处理。”

    “太后,这事可给

    西太后一个把柄,知道为安德海之事,西太后一直心有介蒂,早有惩办丁宝桢之意。不过没借口罢了,这事岂不是最好的借口?”

    慈安思索片刻,说道:“过去的事早就过去了,她不会小题大作吧?”

    奕欣摇摇头,”太后和她共事多年,她的脾气太后难道不知?””

    “这——”慈安太后寻思道,“当年斩杀安德海之事并不是丁宝桢独自作主,当时丁宝桢也恐事情闹大于己不利,曾上书朝廷定决。那时我与慈禧同时垂帘听政,而斩杀安德海一事却不曾让慈禧太后知道,是本宫恐阉人权势太大扰乱朝纲才独自批旨处斩。不想为了此事,慈禧太后一直耿耿于怀。对本宫,她倒没有什么,对丁宝桢确实心有怨愤。恭亲王,认为如何处理?”

    “就按刚才太后所言,给丁宝桢去一密函,让他火速破案,以防给西太后留下把柄,于他不利。”

    “暂且就这样吧,以后留心一下此事就是。”

    “是!太后。”

    恭亲王奕欣这才告别慈安太后回府。

    养心殿东暖阁。

    同治帝迷迷糊糊睁开双眼,隔着厚厚的窗纸虽然看不清外面的世界,但知道又是一个晴朗的天,尽管是晴天,但在这寒冷的冬日,气温也十分低,他很困难地把手伸出被外,想喝口水滋润一下干裂的双唇,但摸到的杯子里的水却是冰冷的。同治帝叹口气想喊人,声音只能在喉咙以下打转,就是发不出声,无奈,只好闭目等待。

    不知过了多久,睡梦中,同治帝听到呼唤,这才睁开疲倦的双眼,看到一个小太监正在给他喂水。

    “主子,醒醒。主子,醒醒。”

    同治帝喝了几口参汤,这才感到好受一点用沙哑的声音对小太监说:

    “去为朕传军机大臣李鸿藻,不必声张,仅他一人即可。”

    “是!”小太监叩头退下。

    小太监走后,同治皇上一人再无睡意,他已经感觉到自己病情在一天天恶化,死神正一步步逼近,这死对于他只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了。因此,对于这大清朝的续统问题不能不令他忧虑。自己先父皇英年早逝,冲龄即位,两位母后垂帘听政多年,这大婚之后刚刚独立主持朝政,却由于一时放纵而惹得此病,如今行将归天,有何面颜见列祖列宗。

    自己今春尚够一十九岁,正值盛年,立嗣一事从来也没有考虑过。自己也仅仅婚后一年有余,妃嫔虽多,仅皇后阿鲁特身怀有孕,但产期尚早,也不知男女,续统之身不得不另作打算。再说,就是皇后生下男儿,如此幼小怎能处理朝政,让皇后阿鲁特氏垂帘听政更是不可,她本不是搞政治权术的那块料,一向心地善良,为人憨直,岂能执政?况且皇额娘与她关系疏淡,更是容不得她。与其处在极尊位置受人挟迫不得自主,哪如做一普通人生活逍遥。无论皇后生下阿哥或格格都不必再当那什么劳什子皇上,做一个平常人,过上平常生活,平平安安也就是了。

    只是这大清的天下如何托身呢?溥字辈目前尚无能人。两位母后必定是女流,慈安母心胸大度,但太过善良软弱,皇额娘有女豪杰的政治家风度与心计,却又太过心狠手毒,况且也太会享受和奢侈,正值多事之秋的大清王朝怎经得起她的折腾。

    唉!皇叔恭亲王奕欣到是个合适人选,为人厚道,生活勤俭,又懂得治国安邦,虽然年龄稍大,但朕也顾不了许多了,暂且让他执政再慢慢寻求合适的继承人选吧。

    同治帝正在思前想后,御前太监来报说军机大臣李鸿藻叩见皇上,同治帝立即命他进来。

    李鸿藻进入东暖阁跪下奏道:“臣李鸿藻叩见圣上,祝圣上早日龙体康复!”

    “免礼,起来吧。”同治帝轻轻说道。

    “谢皇上!”

    李鸿藻起来坐定,同治帝令退左右的人才缓缓说道:

    “朕口授遗诏,请代笔。”

    “皇上正盛年体健,偶有小疾,刻日即可康复,不必虑及大统之事。”

    李鸿藻忽又跪下奏道。同治帝微叹一声,示意他起来找纸笔,李鸿藻不得已,在御案上取过纸笔,静听圣上吩咐,同治帝这才一字一句他说道:

    朕六岁即位,一晃十三年矣,然独自为政仅一年有余,欲重振国威,兴我大清,不想患有此不治之症,愧对先圣。今为大清天下有续,朕思虑再三,决定特传位于皇叔恭亲王奕欣,此乃大清朝续统之上上策,他人不可逆此朱谕。

    钦此。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己卯

    同治帝边说;李鸿藻边书写,书写完毕,李鸿藻又重新一字一句读一遍,让同治帝听听是否有什么不妥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