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明歌 > 第五十六章:天开一眼
    请牢记本站域名“  ” ,或者在百度搜索: 三联文学网    庄家掷色后“首次”抓齐十四张即可自动和牌,麻坛素有“天开眼”之叹!

    ……

    “……凡太平无事,多存于百里之国。概兵逾千乘,沃野漫泛之帝王邦,事荡昼夜,无日不休止矣。是圣人兴叹大同,黯首翘盼盛世故也。明主现世,当无惧繁务滋扰,恰如庖丁解决之道哉。……”

    “他妈的”

    骂了一句粗口,小朱放下手中的折子,挠了挠鼻子,顺势按摩一下酸涨的颈椎反射区,脖子、肩胛、后脑,随后懒洋洋的斜依着榻上的kao枕,看着窗外的天空发呆。初夏无雨,风却很大,以至于关门关窗户之后,上书房非但沉闷异常,还因为光线的原因,只有阳关照到的地方才显得透亮,其他则昏暗凝滞,压抑非常。

    在这个时代(西历1648年,大明崇祯二十一年)的口语,其实非常接近小朱的习惯,好比文臣在天启七年呈报御览的一份书折中,就清晰记载如下字句:

    ……贼执刀做登高问:“谁敢跟我杀张县令?”。下有事前安置之人,引众应之“我敢,我敢!”

    甚至可以远溯到成祖时期的一道御笔圣旨:“都说市肆之税难征,现朕问他要,给是不给?”

    呵呵,世界各民族的语言都是这个规律,几百年的时间,对于语言环境的缔造,不足以造成太大影响。

    但民间草根的口语,总归难登大雅之堂,文臣在落笔书写正式公文时,仍在坚持用雅语。这就给小朱增加了些许障碍。

    黄宗羲前些天给他写了一份明水,属于半公开发表的论文性质。本来就非常理论化,再加上满天满地的蝇头小楷,和乱七八糟的之乎者也,小朱越看越头疼,可又不得不看,因为黄宗羲是他们变法的理论家,如果黄宗羲在理论上被侯方域辩倒,或者黄宗羲虽然获胜但小朱却没明白他们赢在哪里,岂不是很糟糕。

    所以无论如何,小朱都要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抓紧一切时间来黄宗羲的大作《承制新法论要》。

    “皇上,”春熙蹑手蹑脚的从画着梅、兰、竹、菊四条屏后面探出半个脑袋,“吴三桂到了。”

    “好,这就出去。”

    说着,小朱从大炕上支起身子,春熙连忙绕过屏风上来,一边帮他整理服饰,一边试探着问:

    “皇上,薰衣作的师傅们说,前儿个送过去的龙袍,没能洗好,确实不能再用了。所以想请一句旨意,要不要过来给您重新做一身。”

    “嗯,让他再等等。”小朱心疼的咧了一下嘴,“绸缎沾水,怎么掉色掉的这么厉害?”

    “谁说不是,薰衣作也太不小心了。”

    一边说着,君臣二人快步绕过屏风,从八宝格中间的竹帘下走出去,宫女小香端着一杯水已经等在那里,小朱端起来一饮而尽,顺便用手一指,春熙连忙从右边小床的床头几上,取过一个小小的白纸卷轴。这个过间儿是晚上侍寝嫔妃的卧室。按“正常”模式,低品级的嫔妃在“事后”不得与天子共寝,只能回到外间休息。尽管小朱从没让它真正发挥作用,但类似的设施,依旧出现在各个角落。

    因为这是礼仪。

    走出过间,是一个小小的两步间,一边一个小圆凳,圆凳后面都有一个储物用的通天壁柜,一个又一个抽屉里面装满了日常需要的用具,这是太监宫女休息和工作的区域。上书房的工作人员很少,只有宫女、太监各六名,配对分时值班。春熙和刚才的宫女小香,因为人机灵,入宫时间也久,所以白天,基本是他们两个盯长班。

    走出两步间儿,就来到了上书房的核心区域,屋子中间有一张装饰华美的长条书案,书案kao北一边摆着御座,是天子座席。东、西两边各有一个踏脚凳,是秉笔、掌印太监的座位,案头也相应摆放着小山一样的文件、印盒。书案南面一侧,顺水摆着十几张小小的kao背椅,不带扶手,这是大臣们的位置。根据议事的人数,会事先进行安顿。

    秉笔太监方正化,掌印王坤,此刻都已经肃立在书案两侧,看见小朱到来,两人同时躬身施礼。

    “行了,免礼。”小朱歪头看着外面,强烈的阳光下,吴三桂高高大大的身影,很是醒目。

    “春熙,让他进来吧。”

    “是,”春熙走到门前,轻轻敲了敲窗户,随后再把门打开时,吴三桂已经做好准备。

    “臣,参谋总部少卿吴三桂,觐见吾皇。”

    “啊,们几个先回避一下。”

    小朱让方正化他们出去,就等于让吴三桂进来。屋里屋外的众人,连忙答应着交肩往来。趁着这个光景,可以看到外面的小广场上,几名文臣正在三三两两的聊天,所以与吴三桂的单独会谈,要尽快完成,因为后面还有很多事情要商量。

    “卿家,”(臣在)门刚被小香由外面带好,小朱就直奔主题,“那个玄青子究竟有没有脑子?朕一再禁止他装神弄鬼,他怎么还没完没了!居然连开天眼的事情都给闹出来了!”

    小朱说的是陈述句,或者说是感叹句,所以吴三桂不敢否认,直接深揖到地,

    “回皇上,自古谍报细作之人,横死身灭,只在呼吸之间。单为功名利禄者,其实很少。如不搞一些灵异之事,恐怕很难进行的。”

    “呵呵,”小朱气得哼哼一笑,“这么说,他们并非为了金钱,而是在寻求刺激?”

    “呃,”吴三桂愣了愣,琢磨个囫囵之后,才抬头拱手,“皇上此言,可谓一针见血。如果花钱就可以收买,同样这些人也可以转卖他人。所以玄青子、马宝所用之人,多是不贪财的。”

    “等等,”小朱警醒的一摆手,“差点又被给打了岔儿。朕知道是个干才,”(谢皇上)“有关谍报细作的人选,有把关,朕也放心。”(谢皇上)“但有一点,从北到南,从上到下,所有的人都叫玄青子,这未免太过分了。”

    “回皇上,臣月前,已经指示玄青子还有马宝了,众多玄青子,非但重名混淆,还不容易叙功考绩,是以暂时按水浒一百单八将的绰号,加以替换。分身术的说法,已经取缔了。”

    “哼,”小朱听到这里更是气不打一处来,他用手指不停的敲着桌子,“道家分身术,本就是虚妄之言,换不换绰号都不能这么说。再有,分身术破了,他玄青子怎么又闹出来开天眼啦?总是这么装神弄鬼,时间长了,是们倒霉,呃不,”手指重重一敲,“是国家倒霉!”

    “回皇上,臣也不想这样。可是那些细作,远在千里之外,如不以天眼来震慑,臣恐怕他们两头做戏,这也不好弄啊!”

    “放屁!”

    小朱之所以要方正化等人回避,就是因为他想单独骂骂吴三桂。这么干既泄了火,又给吴三桂保留了颜面。毕竟君臣密会的资格,不是什么人都拥有的,哪怕是骂大街。

    吴三桂也很领情,小朱一开骂,这小子立刻绕过书案跪在了御座前。

    “吴三桂,知道吗。老子践阼之前,对的印象极差,贪美色、反复小人、贪财跋扈、野心勃勃、拥兵自重、心狠手辣。这里面任何一条,都是够杀个来回的。”

    吴三桂很无辜的哆嗦起来,皇上想臭骂他,这是事先公认的预见。可骂的这么狠,还是把他给吓坏了。本来天就热,冷汗唰的就下来了。再加上这粗话之中,还有一个疑问:皇上登基时,他小吴还只有十三、四岁,皇上对自己的这些评价,究竟是特么谁说的,难道是毛文龙?

    “吴三桂,”(哎)“但是这几年相处下来,朕的这些恶感,变成好感了。”(啊)

    “作战英勇,爱兵如子,文韬武略都是当今翘楚,最难得的是,不仅百战百胜,还肯为了国家利益而甘愿牺牲。这点都足以让青史留名,成为一代名将。但是,”

    小朱抬手制止吴三桂想说话的冲动,

    “但是,的毛病也很多,的肚量太小,不能容人,为了打击对手,经常擅做主张,甚至不择手段。这些,在顺风顺水之时,无人敢出面指谪。可一旦时过境迁,哪个时候,任何一个人都会把打倒在地。明白了吗?”

    “小臣,明白皇上苦心了。小臣,谢皇上。”

    “啊!行了,”小朱抬手把吴三桂拽起来,很是推心置腹的说道:

    “确实比周定方强,不仅亲执过兵戈,还亲掌过虎符。所以朕也没想到,能通过薄珏、马宝、玄青子三人,把军情局打理得如此出色。”

    “皇上所言,臣愧不敢当。只是小臣父兄,当初饱受后金细作之苦。是以臣深知,谍报之重,事关战阵成败。”

    “是啊!”小朱叹了口气,“别的将帅,总觉得专注谍报,有损他们的颜面。只有,不顾别人嘲弄,而一心要管好军情。这都足以证明是真正的将才。”

    “谢,谢……”吴三桂已经语无伦次了。

    “可是看看,这玄青子都干了些什么?”小朱掰起了手指头,“先是胡说自己会分身**,然后让所有的谍报人员都自称玄青子。后来觉得混乱,就改用《水浒》里面的绰号来代替,他怎么不挑《西游记》!

    “前段时间,有言官说《水浒》是反书,他居然要仿漕帮,成立什么青帮。再有,如果不是昨天接到密报,朕还不知道呢,玄青子竟然自称开了天目,可以不动分毫,而洞悉天下角落。朕问,如果有人问起,大内之中,也是他目之所及,该怎么回答啊!”

    “啊呦,臣知道关键了。”吴三桂又开始冒汗了。

    小朱满意的点点头,情报系统的搭建,可以说是他最得意的成果之一。但受时代、人文、技术所限,最近有点儿往歪道上发展的趋势,如果不赶紧整顿,中国的谍报事业,就很可能如昙花一样瞬间崩溃。

    “回去安排吧,青帮与情报谐音,可以留用。谍报人员不可泄lou真名,以绰号为代,这朕也同意。但《水浒》绰号不可再用。善友教名声在外,那些外国人也都有所警醒,所以有关道家的一切,不可再用。尤其是开天眼、分身术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都不得采用。这次平乱,很多人都来自各行各业,今后的青帮人员,选材时也要参照执行。哪,朕也只能提醒这些了,都在纸上,其他的细节,由会同他们几个一起参详,然后让周定方执笔,上报武英殿分议吧。”

    “…”

    今天早朝又没开,这在明代已经习以为常,先朝嘉靖、正德、万历,都是这样的情形,文臣们早就习惯于自行其是的工作模式了。其实,即使上述到霍光、上官仪、王安石、耶律楚材这些名臣为代表,中国文臣早就开始寻求独自处理政务的途径了。

    所以,无论皇帝是谁,血腥还是懦弱,中国文臣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运作传统,除了人名及下场不同,其本质都是与皇权分而治之。

    几个拥有径入上书房资格的文臣,此刻都聚集在皇极殿西北方向的广场上,初生的朝阳投射下来,使得人们的身影,与皇极殿辉煌的飞檐剪影融为一体,再难分辨。

    吴三桂在上书房挨骂并不是什么秘密,所以大家都知趣的在远处站着,直到吴三桂灰头土脸的出来,大家也依旧“若无其事”的数着砖头。最多最多,在双方经过时,互相拱下手:

    “吴少卿!”

    “几位大人,请,请。”

    吴三桂满脸尴尬之余也还带着些许侥幸,急匆匆的就走了,望着他被汗水湿透的背影,几位文臣脸上,表情各异。

    “诸位大人,天子有请。”

    今天照例要商议很多事情,但仅仅为商议,而不是议定。目前的决策程序中,上书房至关重要,但却没有太多的法定意义。具备法律效力的旨意、行文,依旧由内阁率先做出,只不过之前多了上书房、文华殿、武英殿的程序。早朝大会则作为一个符号而充满了宗教象征。凡是内阁提交的各种政令,都要在早朝上进行宣布,无论是争执不休、还是一致通过,都必须经过早朝,方可以颁布天下。

    这就使得国家系统中的很多文臣,针对早朝通告所开展的争论,其目标不是要推翻一个群策群力的成熟方案,而是在为自己争取下次进入“文武二殿分议、上书房商议”的资格。

    在文臣落座、太监斟茶期间,小朱要在过间儿的小床上独坐一会儿,因为现在的衣服太复杂,落座时容易lou出里面的内衣或者肢体,在天子面前失礼可不是小事情,所以为了避免这个尴尬,小朱索性就躲开。

    坐在床上,小朱脑子里居然同时在想着两件事儿:

    晚上召谁过来侍寝?黄宗羲究竟想表达什么?

    不知不觉,他已经当了22年皇帝(含天启七年),当初的老婆们,如今年龄都不算小了。而且作为一个拥有分裂性格的至高君主,自我约束的道德力量又实在太弱,因此最近他开始了一些“尝试”。

    满脑子的绯色幻想很快就被第二个念头所冲散,对他来说,黄宗羲的文章确实晦涩,但这又不是问题,因为他大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解读:

    黄先生表面上是在述说大国的实际情况,但背后的意思却旨在推翻孔圣的理想——大同社会。

    所以说,小朱绝对配得上“反动君主”这个称号。人家黄宗羲是想从理论上树立起“中华民族在至高理想的指引之下,不畏惧新兴事物,不抗拒世界变革”这个性格特征。并且希望在“前大同时代”里,国家和民族要积极迎接挑战,为了最终目标而奋进开拓,打破旧有习俗。好像庖丁解牛一般,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改造旧世界,重铸新秩序。

    如此辉煌的政治理论,本该值得人们击节赞叹。而且也确实获得了广泛共鸣,唯独小朱却局限在自己的认识中。不过每个时代,都只需要符合这个时代特征的领导人,既然这个时代里,中国不可能实现大同,那么根本就不相信这些的小朱,倒也顺应了时势要求。

    “皇上,白山建国一事,臣想当缓行。”

    “嗯,洪先生所言,朕也这么想。”小朱连忙点点头,事情再多也别着急,先定简单事务,再讨论复杂问题,本就是上书房的原则,尽管事关白山教派。

    “臣谢皇上。”

    洪承畴连忙微微躬身,这条其实没什么可说的,尽管都知道白山、黑山两个教派纷争绝对复杂繁乱,但在自己的即成疆域内,帮助或者默许某族群自由建国,历来属于中国政治逻辑中的禁区。

    白山教派建国的论题,来源于当初**喇嘛的一个承诺。向中国政府借兵,策应印度、锡金、不丹等国合击拉达克,最后促使白山教派在克什米尔地区北端建立家园。

    这条在今天看来,根本属于妄想。抱粗腿来给自己壮门面,也得问问那个粗腿是长在愚蠢的独眼巨人身上,还是那顶天立地的盘古大帝。

    以杨嗣昌、洪承畴这样的务实者在座,怎么可能任人予取予求?眼见反对白山建国的原则基本定了,杨嗣昌又增加了一条:

    “皇上,既然白山不能建国,那现在喀什地区的黑山教,也应除国。想我堂皇华夏,能恩许他们编入大明户籍,已算开恩了。”

    “…”

    反正“黑心杨”的臭名早已经远扬,基本上凡是杨嗣昌提出的动议,都会遭到一群又一群人的谩骂和诅咒。依据可kao的信息来源,贴着“杨嗣昌”三字每天“子午两时”用针上下扎一遍的小布偶,已经突破六位数了。

    所以杨嗣昌的这个动议,也就这样了。就连一贯以众生平等为己任的卢象升,也没什么可反对的。因为白山、黑山并入大明户籍制度管理之后,他们就都成为中华儿女,谁还敢征其为奴?

    “皇上,”郑三俊笑眯眯站起身来,像禁止人家建国,甚至还要给一个族群除国这样的议题,老郑是绝不会乱发言的。这得罪人的事儿,还是越少越好。所以郑次辅站起来后,先用手从上到下摩挲了一下上腹部,既是整理仪容,也是让自己更舒服一些。

    “皇上,据刘惟敬所报,中俄两国以航海钟用于勘测北地,实效显著,一国各出两旗,总计四队之实测结果比较,误差仅在毫厘之间。只是崇山峻岭、沟壑湍流,伤籍较烈。国家抚恤之金,应与增补。”

    “哪死伤名录,刘惟敬可报送了吗?”

    “回皇上,抽丁勘探,属于北海军职守,有关名录,李定国早已详备兵部,然探地千里,音讯往来常有数月之久。核实伤亡,都要反复对照之后,定国方敢具报。因之臣暂不知详情。”

    “唉,”小朱发自内心的叹了一口气,“这些勘测人员,都是国家人才,死于海外千里,亡讯却要留待好长时间之后,才能为人所知。想想,心里难受啊!”

    “皇上,国务之要,在乎千秋之功。为国征战牺牲,乃为英雄。为国务故,亦为英雄。因之,臣请立千秋祠。以告慰英灵。”

    “…”

    可以说,郑三俊的处世哲学代表了大多数的中国人。最近几年的边事只有两件:

    一件是拉达克战役,因为开端在“白山奴隶”事件,所以言官为首的舆论界,一直采取爱谁谁态度。打,他们丫骂。与印度言和,他们丫还骂。现在战事停止,开始休养生息,不论是拉达克王国,还是印度,也都恢复朝贡了,就连拉达克国王德丹南吉的女儿莫施尔公主也被作为见证两国友好的人质,给送到北海女学读书了。这在虚荣的文人心中,属于好事儿。但就因为之前的争论,以及由此引发的“七王之乱”,造成郑三俊等人在拉达克问题上,完是装聋作哑。

    今天,由拉达克带动的白山、黑山两教派争斗问题,被杨嗣昌、洪承畴给敲定了规章,一个被禁止建国,一个被勒令除国。这在天朝上国思想下的中国,稍微润色一下文章,就立刻变成“仁者无敌,天下归心”的典范。

    所以抛开其中的强势因素,总体来说,西南边事属于皆大欢喜。那么作为参与者,郑三俊等人理当受到史家赞扬。但是作为具体定策人员,将来白山、黑山两派的教民,所痛恨的则只有洪、杨两人。

    第二件边事,就是北海方面。

    承《中俄北海通商堪舆协定》所载,中俄两国合作勘测北方冻土带的工作已经展开,但由于俄罗斯目前还属于弱国,先是高调放弃了对北海的争夺;之后还以朝贡名义,与中国寻求通商事宜。这在见好就收的中国人心中,已经属于宏功伟业了。广袤的北方冻土带,已经不再被中国人所希冀,因此由小朱、郑三俊主持下的北地勘测,被言官系统称为“劳而无为”。

    在此情况下,郑三俊巧妙的进行了偷换概念:

    为国征战牺牲的将士为英雄,这一直是中国人的传统。那么因公殉职的人员呢?在旧有惯例中,一直按照不同身份(士子和吏员)来区别对待。士子官叫做鞠躬尽瘁,吏员则被称为尽心尽力。

    现在由于郑三俊的提议,凡是死在公职上的国家干部及公务人员,统统以英雄之名,入千秋祠享祀。

    换句话说,就算勘测北地被历史证明“确实劳而无为”,但因为通过这个契机,使得公务人员的地位被切实提高,那自然也是功在千秋喽。

    就这一下子,郑三俊的美名啊,那可就摇起来了。更何况现在国家开设丙榜了,将来体公务人员,都会竖起大拇指说一句:

    “郑三俊,俺亲亲滴三哥哥哟!”

    如今,志得意满的郑三哥,慢慢悠悠的退向自己的座位,还没等坐下,卢象升忽然站了起来。

    “皇上,据臣所知,北方冻土带,地形复杂,远非内地可比。而航海钟依然有用,那何不再采购一批,用于国内田亩的丈量呢?”

    呵呵,此言一出,上书房一众君臣都表情各异。

    洪承畴是淡然的一撇嘴,他始终是干大事儿的决策层,太具体的事情,并非他的强项。卢象升与他正好相反,所以老洪总认为卢大人不像本堂,而更像是县令。

    杨嗣昌则是一挑眉毛,因为通过准确丈量土地,他又有机会整治一批贪官污吏了。没法子,他心理就是这么不正常。

    郑三俊呢,他心中早就乐开了花花:‘折腾吧,们就可劲儿的折腾吧,闹得越欢实,我三哥哥的美名,就越是广博,哈!’

    但熊文灿却哆嗦了一下,因为他经常左手接纳,右手馈赠,贿赂中除了金银珠宝,就是土地矿山。由他带动,很多官员都是今天受贿,明天拿着昨天的东西再去行贿。一片又一片的土地被送来转去的,早就产权模糊,倒七八十手了。一旦丈量土地,这产权究竟算在谁的脑袋上,可真是一件头疼事儿。

    这里面,唯有小朱是最欣慰的,他知道卢象升的政治理想是均田地,现在如果有了最佳的丈量工具,那么国内的土地数据,也就可以准确敲定了。再加上航海钟本是用于测量北方冻土带,现在被活学活用到国内的土地,这种开放型思维,又是当今中国最欠缺的。于是小朱很高兴的点点头:

    “若论兼容并蓄,朕想当今,无人能比卢督抚!”

    “…”

    如此半公开的赞扬,小朱是发自内心,但却真的不合时宜。卢象升能否承受,还要看以后的造化。但现在,大家要针对这个突发事件,来进行讨论。

    “皇上,”熊文灿脑筋快,更何况这是在救自己,不快也不行,“卢大人之《土地新制》至今已经七年,却只施行未半,臣想来,应自根本入手。”

    “呦嗬!”大家都很感兴趣的看了看熊文灿,大熊双手扶着桌案,慢慢站起来,先团团拱手,

    “皇上,各位,在下夜读史书,关乎田亩修订,自李悝教魏文侯地力起,历朝历代几乎议论不休,周天子之井田、文景之郡县、新莽之王田、拓拔之均田、王荆公之方田、贾似道之官田,凡此种种,可谓琳琅满目。然所究者,无非应对失地、兼并两途。百姓无辜,贡献税赋之余,又要承担工役。使一人分二人用,以历代太祖开国之威武,亦不能坚持百岁。是太祖御统即立祖制,军田、户田分而处置,然纵由张先生一条鞭法校正,至我朝仍要颁布《限田令》及《土地新制》两条新法。凡此种种,皆归于一本,那就是”

    “食货税入,等同划一!”

    “…”

    说到这里,熊文灿可是喘了几大口气,边想边一口气白话儿这么老些,也真是难为他老人家了。但过了半晌,大家再看,熊文灿还在吐纳,于是,等得有些没耐心的小朱,开口试探着问道:

    “呃,完啦?”

    “啊,臣完了。”

    嗡,上书房起了一阵哄声,这么多年来,大家长期坐在一间屋子里议事,互相之间尽管政见会有不同,但关系是很亲近了,开个玩笑什么的也都不算避讳。眼见熊文灿胡说一通之后,居然没有下文,大家都拍着桌子对他报以嘘声。

    倒是卢象升,想通了熊文灿究竟想说什么:首先,熊文灿害怕现在就进行土地丈量,那样的话,大熊他们就危险了。但任何人都知道,土地产权明确势在必行。这不仅关系到目前正在开展的金融斗争,国家如果做不到账目清楚,何谈反击。而且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超速明显,但资源的通盘了解又远远滞后。所以无论如何,利用航海钟精确的掌握土地情况,谁也阻挡不了。

    再一个,既然阻挡不了,大熊就需要规避自己的风险。规避方法,就是在国家财政体系中,把土地的权重降下来。

    中国几千年来,除了宋朝以外的历届政权,都是围绕土地来搭建国家律政体系。这么做的好处是:中华民族很早就完成了人类文明中的原始分工,精细到一户一丁的社会分工,使得中国上下一统,并且甩开世界向前发展,直到朱元璋的军、农、匠分户而治,达到社会化原始分工的最顶端。

    但历史发展到今天,这种制度不再合乎时宜了。因为一切法律都是围绕着农业和土地来建立的,那么就等同于这样一个定律:

    一切的利益,也都归集于土地。

    中国农民一方面要承担整个国家的税收,一方面还要成为无限的兵、役之源。不仅要为皇族、贵族的花天酒地买单,还要供他们驱使,为他们修筑历史的功绩,建造房屋、织补衣裳、扛枪打仗。

    这一切,都因为利益的本源,也就是原富,来自于农民耕种的土地。

    而人的私欲,也就是原罪,又是无止境的。

    久而久之,那些高高在上的法律制定者、维护者、解释者,就必然会追求财富的本源,土地。豪门兼并,也就必不可免。

    当时钟走到了大明天启七年的时候,中国人的财富体系却产生了变化。自范蠡起,商业,就已经独立于农业存在。发展到宋太祖时,这位史家公认的喜欢说大实话的老实人,公然为战争标上了价格:

    20缗(折铜钱2万)购买一颗契丹人头,整个契丹人不过10万,那么我大宋只要积攒下200万缗,就能够打赢一场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了。

    这句话的实惠之处,理当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将商业与战争紧密结合,恰恰是数百年后的英国人所采取的步骤。然而倒霉的是,宋代法制,依旧是农业社会的成法,假使他们能够率先摸索出商业社会的法律体系,则中国自宋代开始,便步入第二次社会分工期,并再次甩开世界,向前发展。

    事实上,这样的分工已经开始。忽必烈大汗视江南商业发达地区为南人之地,就因为那时的中国,已经出现了南北分工,北地以耕种、畜牧为主,南方以商业为主。

    但更为倒霉的是一个三段式历史演进:

    第一段:在两个民族、国家之间争斗拼杀时,沿用成法的一方,永远比正处于转型期的一方更占据优势。

    “宋人议论未定,金兵已渡黄河”

    宋人努力的从“农业文明”破茧跃入“商业文明”的过程中,转型转得异常艰辛,王安石与司马光的争论,不仅直接导致了靖康之耻,甚至还延续到了南宋,贾似道是个jian臣,然而这个jian臣的经济政策,竟然拖胎于王荆公的青苗法!!!

    这特么找谁说理去!

    紧接着是第二段:国家内乱时,谁抢先占领财源之地,谁就会获取成功。

    自古都是北朝灭南国,然而朱元璋这个雄才伟略的乞丐,硬是从金陵起兵,向北驱逐了困扰中国数千年的游牧民族政权。原因就在于他所拥有的根据地,恰恰是经商数百年的江南。有了江南财阀的支持,元顺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幸福的亡国之君。

    元顺帝逃回了祖宗的草原,仍然以大可汗的身份生活了两年,并且依照他的性格,似乎也没觉得大都丢失有什么了不起的。蛮好,蛮好。

    最后一段,转型期必然会滋生**团队。那么建国伊始,国家为了肃贪,必然会选择一些成法、苛法。甚至想回归孔圣所描述的那个美好世界:大同。

    罢商弃海、严格户籍、剥皮萱草、降低工资。

    朱元璋也没办法,谁不想从零开始,替华夏子民搭建一个蓬勃向上的社会结构。但毕竟中原沦丧近百年,从最开始“贪污也是元人的钱,干嘛不拿!”的心安理得,到最后形成贪污的心理依赖,整个中国官场在民间商资的吸引下,人人都成了贪污的瘾君子。

    这个时候,能不肃贪吗?而为了让人们安贫乐道,也只能推行户籍制度,您爷爷不是农民吗?那就对不起了儿子,孙子的孙子,都只能是农民。毕竟在厘定为农民的时候,朱重八还设立军户。种田归,打仗有他。让步让到如此,也算难得了。

    由上述三段式演进可以证实,大明开国时的历史倒退,恰恰是历史的选择。本来就是螺旋式上升的东西,非强求朱元璋来个火箭升空,根本不现实。

    但商业文明一旦出现,就永远不会消亡。经过三百年的休养生息,大明于万历年间,再次迎来了转型期,东林党的出现,恰恰是商业文明的代表特征之一。然而这个起码需要一百年的调整期里,居然又倒霉的遇上了后金崛起。

    小朱执政22年,政策多有反复,但都是按照商业治国的路子在摸索,其间得罪的那些皇商、贵族,其实是以商业在反对农业。

    因为商人注重泛公平下的契约自由。而农民则追求皇权一统、**铁腕。

    谁特么还崇拜强人,谁特么纯粹就是一农民(这里的农民,专指抽象概念,而不是具体人群)。

    卢象升为人较为正直,也绝对聪明,他敏锐的看到了一个希望:

    当国家、贵族、官僚集体,不再把敛财的希望,寄托在劳苦耕种的农民身上时,那么他“均田”的政治抱负,即将实现。

    事实上,这20多年的国家税收,来自农业方面的贡献极小,甚至还要经常以国家赈灾的方式,予以补贴。那么一个很清晰的公式就摆在眼前:

    有权力的贪腐人群,不再把毒手伸向农民,而是针对狡猾的商人进行谋算,则这种博弈,将变得温文尔雅且远离血腥。

    非暴力解决分歧,本就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特征。眼下七王之乱的平息方式,恰恰是商业手段,而非军事手段。

    因此,卢象升迅速的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他也要支持熊文灿的提议:

    “皇上,勘定北方实为国策,航海钟应用海内,尚需时日以待北海勘测人员的编练及归建。因此臣想,丈量田亩,应当缓行。眼下燃眉之急,乃是熊大人起草的《新税初制》,臣祈请入朝会大议。以期尽快刊行天下。”

    “呣,事关体大,总要谨慎一些。但不知,文灿做如何想啊!”

    “咳,咳,”熊文灿一口茶差点没喷出来,这一届政府,或者说皇上登基以来,只有两个大臣与天子私交最近,一个是温体仁,另一个就是熊文灿。其中温体仁更像师长,熊文灿则更接近狐朋狗友。

    无论如何,熊文灿总是想在公开场合下,规避这种关系。因为温体仁一辈子劳神劳心,却到死都顶着骂名。他熊文灿本来就屁股不干净,将来一旦出点儿事故,自己的祖坟还不得被人给刨喽。

    但现在很不巧,他刚刚想反对卢象升的提议,现在人家卢刑部非但同意暂缓丈量的提议,还投桃报李的支持自己的改革方案,怎么也得接着。

    “回皇上,臣附议,附议。”

    ……v!~!快速查找本站请百度搜索: 三联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