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明歌 > 第二章:择员监军
    请牢记本站域名“  ” ,或者在百度搜索: 三联文学网    从开年到春闱结束的这段日子里,老钱和小朱之间的关系很是平等友爱,由于马世奇的退出,使得他在春闱上,也完抛弃了弄机取巧的心理,一门心思帮国家挑选起人才来。并且,因为春闱秋举是历来文武盛世,为了避免因为战事延迟秋举的遗憾,老钱还提议,将武举的时间稍稍提前。

    现在的阁臣、九卿、百官,很有一种相互配合的默契。对于将武举提前举办的提议,基本是票通过。这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老钱‘举贤不避仇怨’的精神,叫大家很是佩服。说实话,老钱能当着小朱的面推荐温体仁出任下届首辅,这点连小朱都没想到,说做秀也好,说邀名也罢,其实,只有真正的智者,才会这么干。

    春闱很快就落幕了,今年的状元郎,是老钱帮小朱参谋的。

    状元郎:刘理顺,字复礼,号湛陆。河南杞县人。生于万历十年(1582),今年竟然53岁了。如此老的状元公,实在让小朱没想到,转而再想,前些年,老先生都50多了,还颠颠的跑到湖北湘潭一带当义师,并且因为生活阅历比较丰富,帮助当地的县令将本县治理的极为不错,怎么说也是人才。就是比较好笑的是,他现在都是抱孙子的主儿了,如今到翰林院当编撰,那些五经博士的年龄比他小好多,他却要行下官礼节,真是令人捧腹。

    榜眼郎:赵辉,字黄如,河津人。这小子也是挺能的,大考前,就写了许多兵备、武要方面的论述文章,可见,又是一个想领兵打仗的士人。

    探花郎:唐铉,字节玉,睢州人。文采极佳,字写的也漂亮。老钱一见他的原卷,就立刻起了爱才之心。策论时,又极力希望国家现在不要急于求成,千万不要为了悠悠之口,而仓促出战,胜乃惨胜,败则完败,不可不谨慎。

    天下人都知道国家今年要打仗了,今年的策论也是问他们国家前线打仗,国事上该如何处置。一时间,慷慨悲壮、激烈昂扬的文字充斥其间,唯独刘理顺他们三个,却异常冷静。提醒国家,千万不要盲目出战。

    唐铉只是看到了其中的厉害,而赵辉、刘理顺却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方法来供国家参考。

    刘理顺的法子,是疏通白洋淀至天津的旧有河道,以便于粮草的运输。白洋淀的河道,是沿用很久的贡粮水道了,如今年久失修,加上海运的出现,已经出现破败的景象,但刘理顺认为,海运是有优势,但内陆的运输,不还是需要这些漕运来承担吗?一旦类似白洋淀水道这样的交通设施,都面修缮好,对内陆居民的好处是大大滴。同时也便于国家为了支援前线,而做好国内运输。

    这老成谋国的法子,也就亏了刘理顺能提出来,毕竟人家53了嘛!为了表彰他,也为了安慰一下大明士子的心,点个状元公出来是必要。否则,天下白须学子众多,如果总是点年轻人当状元,时日久了,也会冷了一些人的心滴。

    点状元绝对不是什么兴之所至,事实上,这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政治事件之一。而政治事件,通常伴随着政治考量,所以,小朱绝对敢打百分百的包票,历届状元郎,都因为其自身符合某一方的政治利益,才被点选出来。当然,其中不乏真正的人才,这个比例也是相当高滴。十个状元,起码有九个半是真正的大才。

    赵辉的法子,是建议国家索性将淘汰的武器用于战场,这么多的淘汰武器,然处理,太麻烦了,不如在战场上一次性报废。同时,提议将边军中的长生兵进行裁撤,以避免谪兵出征。

    靠,赵辉的法子提的,实在是够胆量。如果不是他考虑到谪兵制的弊端,如果不是唐铉真的没提什么具体措施出来,小朱是绝对不会让他当榜眼的。

    把一榜三甲定下之后,小朱亲自去了一趟西学院,去之前特意交代,周胤、马世奇一定在场。

    每到春闱,天下学子,齐聚京师,正是文学界最盛大的一个节日。马世奇本人对西学,倒是没有太大的研究,他不过是不愿意让自己的老师为难,才刻意没有参加今年大考,同时又没什么事情才跑来北京这边的。

    其实马世奇现在整天跟周胤混在一起,也有蹭饭的意思。周胤的官俸只有8两银子一月,连义师都比他们强。日子确实紧紧巴巴的,但因为西学院的待遇好,每天管一顿中午饭,这顿午饭虽说是属于菜多肉少,米饭管够的级别。但也足够他们俩吃个肚歪的。

    而且听阿萝讲,周胤这哥俩,每天只吃两顿饭,早饭饿着,中午多吃再留点儿主食,晚上就着咸菜对付一顿。有时候,还能剩下一点儿当第二天的早餐。唉,这可是朝廷的命官啊,居然也是如此的生活水准,工资涨了三次了,但依然有很多人挣扎在贫困线上,官员尚且如此,更何况百姓了。

    小朱见马世奇对西学粗通,甚至不通,略略有些失望。但好在小子年轻,又有个聪明劲,用人又不一定非用一个方面的人才。于是聊了两句,就直接跟周胤对话了。

    “周胤啊,如今朝廷上下,国家中外,都知道咱大明要开战了,说说的想法。”

    “皇上,我大明未战已先声夺人,此战定会一战功成。”

    呵呵,这话说的,整个吉利话嘛!

    “周胤啊,既然一战功成,可愿意为国家出份力气?”

    “谢皇上恩典,臣肝脑涂地,亦当报效国家,臣愿随军出征。”

    “是聪明人,怕是知道朕今日找的因由了吧?”

    “臣不敢!”

    “无妨,忠武军指挥使申甫,其军皆为新车之军,可愿意出任忠武军监军一职?”

    “臣情愿亲执锋锐,披甲胄而战,监军一职,定当尽职尽忠。”

    “好吧,此事就这么定了,明日,入文华殿听政吧。”

    “啊?谢…谢皇上。”

    “先别忙着谢朕,朕还要再举荐六人出来,明日将名单一并带来。”

    “臣谨尊圣谕。”

    扭头看了看马世奇,见他眼中明显流露出失落的神情,心中念头转了两转,开口说道:

    “大明科举,非进士则无功不得大用,但司务这样的微吏中,举人尚多,周胤以进士出司务,未免可惜,留待凯旋后,朕论功封赏。”

    说完,不待他二人想明白,小朱就转身回宫了。至于明日,周胤会不会把马世奇举荐上来,就看他俩的政治智慧了。这当皇上的,哪能事儿事儿的都交代这么清楚?

    “皇上,如今春闱早定,是该商讨派员监军的事情了。”

    成基命永远急公好义的面孔出现在大家面前,春闱一事,大家都知道是皇上送老钱最后的一份荣誉,所以,这些人都没往里瞎掺合,现在春闱结束,大家就都着急打仗的事情了。

    “是啊,皇上,武将出征,文官监军,此乃祖制。请皇上早定出征人选。”

    杨鹤年龄不小了,却依然热血沸腾,他们几个,还有那个刘宗周,明明年老体衰,但依然保持愤怒老青年的本色。呵呵!

    “孙先生前日提给朕一份战报,朕想,袁崇焕领兵部尚书衔,派外监军的人,理当不能太低。”

    “呃!”

    估计这老哥们几个,没想到皇上是这么考虑问题的,都打了一个呗。

    “皇上,兵部尚书梁廷栋,可任监军一职。”

    孙承宗倒是考虑过这个问题,所以他立刻回答。

    “梁卿家当然胜任,但朕想,如今四路出兵,当派四卿。”

    “四卿?皇上,那便左都御史潘汝帧…”

    “不,此战虽非决战,但朕仍希望有阁员出监。”

    呵呵,小朱话音一落,所有开会的人都哗然,哗然中,大家的目光就都落在了周延儒的身上了。

    现在,钱谦益马上就走了,孙、杨、成三人不能继任首辅已成事实,那么,下任首辅的人选,就只有周延儒和温体仁两个人了。虽说之前有消息透出来,说是钱谦益推荐了温体仁,但毕竟没有夯实,所以大家心中多少是有疑问的。如今,听皇上亲自说要选阁臣出监,那么,下任首辅究竟是谁,便已经呼之欲出了。

    大家自然都清楚,温体仁兼理户部,打仗之时,银钱粮饷兵器辎重,处处都要银子,自然就处处都要靠户部来筹划,无论如何,温体仁是不可能这个时候离开的。其他几人,孙要掌理兵部调兵的权力,杨、成二人年龄太大,谁也不可能想到他们俩。

    那么能被外派监军,就只有周延儒一个人了,而既然选了周延儒监军,那留下的,自然就是首辅喽!这样也是照顾他面子的一项举措,皇上另有重任委派,才选温体仁当首辅嘛!

    “臣多谢皇上钦点,臣请皇上宽心,此次出镇,臣定与陛下一个胜仗,与国家一份百年安定之局。”

    周延儒很机警,他眼见首辅之位已定,立刻做足姿态,同时也将话说死,一旦得胜凯旋,他的功劳与定位,就是‘开创百年安定的大功臣’了。

    “呵呵,好啊,既然周先生有此毛遂之心,朕心甚慰,传旨。”

    小朱也不假客气了。

    “进温体仁文华殿大学士,周延儒武英殿大学士,成基命、杨鹤文渊阁大学士。”孙承宗早就是建极殿大学士了。

    “命周延儒督抚蓟辽、东江。赐尚方宝剑,前情军务,可便宜行事。”

    “臣等谢皇上!”

    “先不忙谢,如今让孙先生给大家说说征辽的方略。”

    既然提前一年多的时间,就吵吵嚷嚷的要出征辽东,后金那边不可能不提前得到消息。人家都做好战备了,要是不出奇兵,根本就是找死。

    于是,孙承宗理出了立二推三的行兵方略。

    所谓立二,是特指东江铁山,西北河套这两处战略要地。大家不要以为朝廷现在的眼中,只有一个后金!那样也太瞧得起这些人了,真正的国家政治,永远不会只盯住一点的!当然,有没有这个同时摆平几件事情的能力,还要单说!

    后金也知道,现在的辽东局面就是对峙,怎么打,也打不出花样来。但是铁山是一定要争的,因为后金与明,其实争的不是铁山,而是在争朝鲜。谁丢了朝鲜,都是不可容忍的错误。

    西北河套,是因为大明早在万历朝,就商讨过夺占河套地区统治权的问题,这里水草丰美,气候稳定,是天然的良马基地。林丹汗因为后金三征,已经显露了疲态,加上大明这些年的怀柔政策,对于河套地区的得失,林丹汗已经心有余力不足了。

    现在河套一带是鄂尔多斯部的地盘,鄂尔多斯和林丹汗的关系素来一般般,林丹汗北征时,就曾经被鄂尔多斯偷袭过,现在大明有意与他联兵征讨,他当然是求之不得。

    出兵河套的另一个目的,是公开宣传要为贺虎臣报仇。当年为了给赵率教报仇,大明努了大血,才把阿济格给灭了。时隔多年,又出来一个比当年赵率教地位更高的贺虎臣。于公于私都要报仇。为此,还特意与林丹汗商讨,鄂尔多斯一带大明打下来之后,两家平分共管,人、马、牛、羊大明不感兴趣,察哈尔愿意要便拿去,但作为交换的,就是河套地区必须留下。

    这两点是正着。瞒也瞒不过去,索性大大方方的来。

    推三:

    济雪十一星堡的屯田移民。

    只有围绕藏兵堡建立稳定的移民圈,才能算真正的收复。否则就是侵略而不是收复或统治了。光有兵丁在那里缠斗,并不是最佳策略。何况粮食战备都依靠内地承担,这负担的确是太大。

    现在济雪伯祖大寿展现给后金的姿态,就是陈兵对抗,没有丝毫的移民计划,那么,寻机移民的性质就属于奇招了。

    朵颜三十六家,朵颜诸部中,亲大明的是八家小部落,亲后金的是十家中、大部落。中间尚有游移观望的十八家,这些部落则一定要打,并且要打的最狠,甚至可以屠灭几家。多罗特部台吉奥巴,虽然不愿意屠杀黄金家族内部的血脉,但对其他的旁支远族,倒是不会觉得手软。

    朵颜诸部,规模不大的部落,其草场是相对固定的,当游牧民族定居下来,中华文化圈的影响力就得以发挥,奥巴现在,已经开始存有“大一统”这样的思想观念了。

    声东击西历来是兵家常计策,铁山虽不容有失,但蒙古诸部更为要命,以铁山来谋朵颜诸部,便是这招棋的根本含义。

    争夺朵颜诸部,后金不可能坐视不理,一旦对方出兵助科尔沁,大明的机会就来了,镇海水师中的步军,国家养了多年,还没打过一次正儿八经的阵仗呢,如今既然面调动,索性,让毛仲明的两营骑兵西进,会同吴襄、吴三桂的父子兵,一同隐在长城一带,伺机敲掉后金的一支主力,这叫寻机歼灭。同样行的是诡道,这样的路子,当年京师保卫战就干过,伤其十指,不如断一。只要战事讯息能及时获得,这第三个目标,还是能够推到的。

    老孙的方略很复杂,就是整个大明军队,不会在正面战场上和后金做大的会战,注定交战的铁山、朵颜等地,尽量避免大的伤亡。然后,留着后手,随时应变,能谋夺朵颜部分地区,当然最好。谋取不果,也要想办法敲他一下子。即便这两点都不成,济雪十一星堡周边地区,进行有效屯田的目标,也一定要实现。这是最低级的目标,当然也最容易做到。

    至于铁山方向,大明得不到,也不能让敌人得到,战事不顺,汉家儿郎就跟玩骚扰游击,这个战术毛文龙的毛家军是驾轻就熟,除非天天派兵搜索,否则,就不能让的铁山矿务正常下去。

    出击的时间问题,夏末初秋,因为大明蓟辽等边镇地区,专门屯田和专司出战的军队,是分开管理的。所以大明怎么打,都不影响粮食收成。但后金就不同了,们不是人少吗?们不是民皆兵吗?那好,打的就是农忙时节,天气不好,收成不好,多来这么几次,看还打个屁啊?

    除了这个考虑,孙承宗还有一个考虑,那就是努尔哈赤制定的战术三则:顺风追击、冒服杀敌、击杀主将。

    这三条中,击杀主将,已经被大明军队活学活用,们不是讲究旗主带头冲杀吗?好,明军这边就专门训练一些枪法好的,当年刘兴基飞马飞鸟取敌酋的战绩,现在被引用为经典教学案例了,整个大明都知道,用飞鸟铳率先射杀对方主将,这叫以其人之道,还施彼身。

    冒服杀敌,由于有功钉排序的问题,已经不存在了,因为功钉的施行,使得广大士兵,都可以方便计算自己的功劳有多少,大家宁肯多要,也不肯少拿。现在普通小兵也都有个一两颗了。那么每次战事之前,主将临时下达一个排列顺序,如同口令一般,敌军不可能短时间知晓,再冒服,负责警戒的游哨斥候,只要比对一下对方盾牌上的功钉序列,就知道对方是友军还是敌军伪装了。

    但唯独第一条是最讨厌的,大明火器,两次射击之间的时间太长,硝烟也多,逆风射击的时候,后队视线基本是玩完。

    这也是孙承宗选择夏末初秋进攻的原因,这个季节,北方地区常刮西北风,大明的军队态势,是自西南,向东北,西北风一刮,后金只能从军阵的左侧攻击,这个时候,除非大明主将是傻瓜,否则不可能觉察不到敌军的动态发展。战场急变,但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料敌在前,先一步知道敌人的主攻方向,就绝对没有败亡的道理。

    再有,如今火器比例越来越多,由于标准化的原因,很多弹丸火药都是固定样式。而在中国,有一样发明,是外国人永远没办法学到的,那便是宣纸。

    造纸术如果算一个学科的话,宣纸就是这个学科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

    老外懂个屁股艺术,弄几个****的大壮,就自诩是美。弄几个光屁股的大肚婆娘,就认为是性感。让他们画画,拎个小油漆刷子这边涂涂,那边抹抹,根本没有什么意境可言。要知道,所谓画出心境,画出思想的印象派,还要再等个几百年。况且,他们画画习惯在画布上作画,于细节处,很难做到中国人的细腻。

    工笔花鸟,鸟儿的眼睛,要用极细极细的毫笔细细画上63种颜色在里面。

    工笔花卉,要像画少女一般的创造,画完之后,一朵花便是一个女子,身材婀娜,婉转优雅。甚至,牡丹为王的话,杂花野菊,还要画出风尘的味道来。

    写意山水,泼墨江河,都是一种诗意的意境在里面。当然,中国绘画也有一些弊端,那就是在画人物肖像时,都会进行艺术加工。因为既然要留画流传,必然应该保留最美的一面。这个习惯流传到后世,便是艺术柔光照。呵呵!

    在这种绘画理念之下,中国的艺术家们,最终促发了宣纸的发明与推广。

    宣纸极白,当然,这是在生产后的最初几年,过后个几十上百年,宣纸会略略泛黄。而经过几百年的风霜雨雪,略泛微黄色的画面,更加具有韵味。古香古色,古趣依旧,古意盎然。

    宣纸极厚,润笔饱墨,任是轻点还是重拖,墨迹的渗透方向,始终是垂直而下,不散,不扩。甚至在重复上色时,两种颜色相互渲染,相互映衬。这也是鉴别一幅古画的技巧之一。不论浓淡,都不会相互干扰。虽说是技巧,但如没有宣纸的特异性,指望麻制的画布,是绝对不可能的。

    宣纸极韧,高举画轴,双手放松,任滚轴迅速滑下,只听啪的一声,一幅画作便笔直的展现在观者眼前。只有啪的一声,画面不断,不颤,不抖。

    宣纸的存在,使得范西礼传过来的纸包弹理念,得以发挥到最大的功效。

    用中下级别的宣纸即可,裁剪成三寸宽五寸长的正方形,搓成一个小小的圆柱形纸筒,前端是球形或者圆锥型的弹体。后半段,填满压实的火药,两头分别用薄薄的两层油纸封闭,米汤来粘固。

    用的时候,将纸包弹放入火铳底部,转轮装置下压,配好的铁片,会划开宣纸纸筒,将少量的火药挤出一点,在枪膛与药仓之间形成一个连通器,扣动扳机,夹着火石的击打栓落下,与火门上方的磨板摩擦产生火花,火花点燃药仓遗洒出来的微量火药,在高温和连接火药双重作用下,点燃前仓火药,此时,转轮装置的铁片,在高温和高压的双重作用下,向外弯曲,直接闭合整个火药冲程。

    弹丸在接近封闭的枪膛内,受压前冲,直到冲出枪膛,射击目标。

    宣纸和油纸的燃烧非常充分,成白色的粉灰。成灰前,会起到封闭枪膛和弹丸之间空隙的作用,使得弹丸出膛速度达到最大。等一发子弹射击完毕,只需人工用嘴轻吹,即可以直接装填下一颗纸包弹。

    中国人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东西方的科技在现在的明末,是平行发展的,一旦西方有技术传入,短短的时间之后,中国人就在前人基础上,做出了跳跃性的创新。这点,延续到21世纪,便成了盗版光盘和各式新药。呵呵。

    不过话再说回来,科技再高它也有历史局限性,宣纸再好,它也有一怕。

    中国的宣纸弹包,有一点是不如西方的,那就是防水性能太差,如果赶上下雨天,子弹着水,火铳就变成烧火棍了。孙承宗选择夏末初秋开打,也是考虑到这个时节,关外并非雨季,平时用皮囊装子弹,下个小雨应该无妨,大雨滂沱就悬了。

    选择什么样的季节出征,同样是决定胜负的关键。选择最佳的出征时机,最佳的决战地点,这又叫做天时地利!快速查找本站请百度搜索: 三联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