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修真小说 > 城邦暴力团 > 第十九章 铁头昆仑
    然后,我毋须进入一些琐碎的细节——诸如侨生们在MyPlace与人发生一场口角和厮打的冲突、我如何仗着中学时代随彭师父学到的一些其实不堪一击的三脚猫功夫加入战圈,乃至被人用啤酒瓶敲昏了脑袋的过程。这中间的过程太快也太复杂,我祇记得打了一个穿黑西装的家伙两拳,一拳打上他的太阳穴、一拳打上他的胸口,那人文风不动,我的指关节却彷佛二松脱了。当我再度醒来时已经躺在马来西亚的怀里,他的鼻血不时地滴在我的脸上,坐在马来西亚右边的泰国轻轻拍着我的腿,叫着我的名字。马来西亚左边的越南似乎是醒了,怔眼望着似乎是窗外飞快移动的街景,嘴里不停地叨念:“他们是故意的。他们是故意的。他们是故意的。”接着我才发现:我们的确窝在一辆奔驰如电的车上。缅甸在前座一语不发,开车的是完的红莲。

    事隔多日之后,我再次遇见那几个侨生时,他们都带着一种诡谲暧昧的笑容看我;有的还像是忍禁不住地暴笑出声,然后——一点也不嫌弃我身上的气味地——走到离我近得不能再近的距离,问我:“爽到了罢?”还有人重重地往我肩头擂了两拳。他们说的是红莲。

    然而在我的记忆里面,什么爽事都没发生。我脑子里残存的几个场景——有些连顺序都未必正确——不外是缅甸打开宿舍大门,放我们所有的人进去。我当时像一麻袋大便那样给越南、马来西亚和泰国抬在臂弯里。接下来的一幕是红莲说了句:“他的头还眞硬。”以及众人大笑着散去,关上房门的一节——他们关门的劲道大得像要把我的头骨给撬开一样。再接下来是红莲扫地、擦桌子、整理书架——要不就是她先把我外衣外裤脱了,拿不知哪里搞来的一条湿毛巾替我擦了个澡,之后才扫了地、擦了桌子和整理了书架。或者,她是先说了一个铁脑袋瓜儿的故事,才替我擦澡和扫地、擦桌子、整理书架的?老实说:我根本弄不清楚那一夜是如何过去的。我祇知道她一面骂着:“怎么可能有人过得像老鼠一样?”一面把我和我的房间变成我完不认得的模样——我一直想阻止她做下去,可是我连话都说不出来——此外,我唯一记得的是那个铁脑袋瓜儿的故事。红莲说我的脑袋瓜儿硬得让她想起那个故事。不过不同的是:人家的铁脑袋瓜儿是熬练出来的,我的却是死书读出来的。

    铁脑袋瓜儿叫欧阳昆仑,是山东泰安人氏。欧阳昆仑原先还祇是个两岁大的孩子,脑袋非但不铁、连囟门都还是软的。民国十七年,欧阳昆仑的父亲欧阳秋带着一妻一子从山东南下,千里迢迢奔赴南京参加一场名为国武术考试的擂台大赛;实指望凭他一身北派螳螂拳的正宗武艺能打下个“国第一武士”的头衔,从此便鲤鱼跃龙门、身价不凡了。

    根据《第一届国武术考试对阵宝录》所载,欧阳秋是赛前极为各地慧眼方家看好的一名武士。其所习螳螂拳绝技更是源远流长的一门武术。最早的祖师羽化眞人首创的拳法,其名并非螳螂,而是一套叫“登仙步”的身法。羽化眞人授徒姓王名朗,艺成之后王朗自行前往少林寺搦战,不料教一个看山门的小僧给一巴掌打出寺外。王朗既羞且忿,只道天地之大、却再也无处可以容身,便终日在少室山前徘徊,好似疯痴了一般。忽有一日,王朗在一柳树下发獣,见一螳螂捕蝉,用尽各种弹跳进退的巧姿妙式。王朗遂悟出一套综合了十二种基本招式的拳法,分别名之曰擞、采、挂、叼、进、崩、打、黏、辗、贴、靠、勾。再由这十二招相互的贯连分合,创出一门可以连绵不断的攻守身步。从此王朗便在少室山前结庐而居,一住三年,其间晨昏勤研、朝夕苦练,终于得一大成。当他再闯山门之际,一路从山门打过碑林、天王殿,再沿着紧那罗殿、香积厨打进东禅堂,眼见就要从法堂东侧打入方丈室了。而王朗祇用了骑马式、蹬山式、坐虎式、坐盘式、虚蹈式、虎头式、搨机式和寒鸡式等八个身法。日后这袭破少林的八式便另成独特的一支,谓之“八步螳螂拳”。自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少林建寺之后,这一千一百年来,王朗是第一个赤手空拳打进法堂之后的人物。倘若当时王朗再展绝学,方丈室之后便只立雪亭、佛祖殿以及由左右地藏殿和白衣殿所翼护的毗庐阁了。这些地方原本没有武僧守卫,因为在实上也没有守卫的必要。但是王朗行过法堂和方丈室之间的院落之时,不知怎地,忽然打个踉跄,当下心头一紧,忖道:凡事满招损、盈为患,这少林禅寺毕竟是名山古剎,岂可于旦夕之间尽污其令誉?是以掉臂旋身,从容而去。这是明朝末年间事。之后王朗传徒于丁宇宙、升霄道人,二徒又分别传艺于李二狗、李三剪。这李二狗和李三剪都是山东栖霞县、莱阳县在地的农家子弟。丁宇宙和升霄道人之所以将螳螂拳精义妙法尽授此二人,不外是因为这两个农民天赋异禀,生就一双极为修长且粗壮的腿子,最是修习螳螂拳的上好材料。但是,也正因这样顾虑,遂使螳螂拳有了两个限制;其一是这套拳法多只在鲁东农乡一带传衍,成为一种地域性和阶层性十分明显的武学。其二是身形不够高大,或者身形虽然高大,但是双腿不够修长粗壮者便无缘修习。如此,便不像太极、八卦、六合、形意乃至少林等武术那样普遍受到世人瞩目。

    李二狗这一支又在鲁东传了十四代,得“近五尊”而大兴。“近五尊”分别是冯环义、姜化龙、梁文超、王荣生和范旭东。其中冯环义功夫最称扎实,却懒得在江湖上行走,中年之后竟在崂山修眞,当起道士来。这冯老道平生最得意的徒弟也有两个,一个叫卫笑堂,原籍山东栖县荆山乡东杏村,二十三岁投军任武术教习,二十六岁已名满天下,应山东旅沪同乡会之聘至上海法租界开馆授徒。其间又从精武体育会的吴鉴泉学太极拳,内外兼修之下,拳术已臻炉火纯青之境。一九五〇年,卫笑堂取道韩国到台湾,在台北植物园空地教螳螂拳,弟子有千人之数,称一代大宗师。至于冯老道的另一个徒弟——其实比卫笑堂还要早入门的——便是欧阳秋了。这欧阳秋原本想要在那国武术考试上露一头角,不意却在初赛首战时对上了北京自然六合门名师万籁声。欧阳秋一记扫腿教万籁声转身躲过,下裆门户大开,忙要护住下阴,脸上却捱了万籁声一“通天炮槌”。此事前文已经表过;正所谓丄呙手过招,点到为止。欧阳秋给一拳打出七、八尺远,脱落三枚大牙——便从那一刻起,多少武林中人再也不复记得欧阳秋的名号了。

    不过,常言道得好:天无绝人之路。这欧阳秋才上擂台不到一分钟便铩羽落败,其下场却比第二场因手伤而见负的万籁声要奇得多——如果就习武求进的角度来看,欧阳秋也幸运得多。

    话说欧阳秋败阵下来,含着一嘴不断涌起又吐出、吐出又涌起的鲜血,一步一步蜇回下榻的小客店。正发愁该如何面对妻儿的当口,但听身后传来嘿嘿几声冷笑。欧阳秋一回头,蹄见一个二十有余、三十不足的长身大汉。这大汉非但身量高,胸腔腰腹也十分之肥硕,比之六尺有余的欧阳秋犹高出了半个头。这还不足为奇,奇的是这大汉手上还挟着一双银铸的筷子,一面朝欧阳秋稍稍欠了欠身,脸上挂着自来笑,一面把那两只筷子夹打得铿锵作响,彷佛要同欧阳秋说些什么,却又像在等着他先开口。欧阳秋原本为那打擂败战之事气恼、肝火不择毛孔朝外冒;看这大汉一脸讥诮的神情,于是更按捺不住了。偏他口中又涌出一阵污血,索性暗运眞气,猛可冲那人一口喷去;但见血出如箭,径奔其面门。那大汉似乎早知欧阳秋有这突如其来的一招,却不慌不忙地一侧身形,让过血箭,其间几不容毫发。大汉一边让着、一边还笑吟吟地说道:“八步螳螂里有“含血喷人”这一招,我怎么不知道?早知道有这一招,刚才在擂台上怎地使不出来呢?”

    欧阳秋闻言益发怒了,祇道这大汉有意雪上加霜、落井下石,欺他辱他。随即一猱身,双手拉个平拳,一招“蹬山式”向前压去。这一招朴而不华、势道浑厚,且两拳前后沾黏,一采、一挂,里外包合、滴水不漏,直取那大汉的左颊和右胁而来。那大汉亦不敢怠慢;登时左侧身形一矮,使的居然是先前在擂台之上万籁声所用的一式“六合判官笔”二十二式的“妙写黄庭”——不消说:人家是有意比着葫芦画瓢,再以同样的:招来化解欧阳秋这威猛无匹的“蹬山式”。欧阳秋双拳连环递出,用的是十分气力,原以为对方避得了左拳便躲不过右拳,顾得上右拳便闪不脱左拳。孰料人家后发先至,竟在双拳之中钻过来一记“妙写黄庭”,且同那万籁声一模一样地,“妙写黄庭”尙未使老,立刻又变拳成槌,换作“点石成金”的一式。欧阳秋大惊之下,双拳劲力疾收,身形朝后一欹,顺势转成八步中的第五“虚蹈式”可已经来不及了——下巴颏上果尔又捱了一槌。然而妙的是:这一槌居然一点力道都没有。否则,欧阳秋势必非要给那大汉再打脱两、三枚牙齿不可。此际对拳的两人已自然而然收起功架。那大汉仍自微微笑着,道:“幸亏我不会打,否则伤了兄台,便太过意不去了。”

    看这大汉模样明明比自己要大上几岁,却以“兄台”相称,且拳脚上当眞不带一分半点的实劲,可见并无艺在身。那么,此人乍地出现,究竟是敌是友?意欲如何?欧阳秋还没来得及想下去,大汉又笑盈盈地开了腔:“在下魏谊正,是个浪迹江湖的走方食客。这几日闲慌闷坏,到南京地面上来游玩,不料却撞上了好大一场热闹。看兄台教自然六合门那少年这么收拾一顿,心头大大地不平,是以特意追随这地上的血迹,一路寻了来。其实没有什么歹意,倒有几句好言好语相劝。希望兄台斩曰熄怒火——毕竟打我这祇能比划两三下花拳绣腿的外行,也没什么光彩,不是么?”

    欧阳秋听他话中有话——既带着三分激将、也掺着三分惋惜和三分爱重——便强抑恼火,深深一吐息,道:“我素昧平生,没什么好说的;不过既承一路跟我回来了,我就听几句,也不妨的。”

    魏谊正点点头,随即举起手上那双银筷子,轻轻朝另只袖筒深处一探,不知使了个什么手法,再一抖、一甩,左臂极其潇洒地倒背于身后,右手那两只筷子的尖端却挟出一本约莫有几十张纸厚薄的小册子来。接着那筷子尖又向前一提、一松,那小册子便脱手飞出,朝欧阳秋胸前飞过来。欧阳秋眼捷手快,接着正着,仔细一打量,但见封面上贴着朱笔题签,上书《无量寿功》四个大字。耳边却听魏谊正继续说下去:“恕在下斗胆评断一声,兄台的拳脚是不恶的。打个比方说:就像是塞上极品的羊羔腿子,肥则肥矣、嫩则嫩矣,一弹指可以杀出五滴油脂,祇可憾火工用错了——大火焦烧,不过将那毛皮烤成了炭碴子,里面筋络还嫌太韧、骨肉也不曾脱离、髓血更是生硬僵冷。这等烹调,是端不上台面的;也祇合在那苍苍莽莽的草原之上、烈烈熊熊的篝火之旁,粗口大嚼,图个止饥猢口的痛快而已。当眞要登堂入室,还请斟酌这内家的火候。”

    欧阳秋的螳螂拳铁马硬桥,走的是阳刚一派的路子。纵使他久闻内家拳术的沉潜高明,可毕竟守着个“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分际。更何况这魏谊正拳头上看来没有五七斤力气,不过是仗着身步矫捷而占了一招上风,居然就卖弄起什么内家火膜来——甚至还打了个烧烤羊腿的比喻,简直是有意戏侮于他了。欧阳秋正待发作,却听那魏谊正又抢白道:“兄台方才那一阵输得不枉,人家万籁声手上恐怕也带了伤,倘若在下没看走眼,他下一场即便侥幸能赢,最终还是要落败的。可兄台却讨了便宜——”

    “我第一场就给打下擂来,还能讨着什么便宜?”欧阳秋猛地顶了回去。“不然,不然。”魏谊正像个说铁板书的那样拿筷子打着板眼、神闲气定地说:“万籁声应该是这场武术考试里数一数二的角色;不意教给伤了,登时落于下乘。日后世人论道起来,总会说:是山东泰安那个乡下大老粗欧阳秋坏了事。岂不一败而成就了名誉?较之一胜而拖垮了声威,岂不讨了个大便宜?兄台再顶着个“与自然六合门名师对阵”的招牌,回山东岂不更是光大了螳螂拳的门户?”

    欧阳秋越听越觉得这个尴尬人似是有意前来讥诮讽刺他的,遂正容道:“本派自王朗祖师开立门户,奉羽化眞人为正宗以来,已经三百多年了。虽然一向不在大江湖上与人争锋,却也树大招风,时时引一些不知好歹的狐狗之辈前来挑斗:。把他们阛走了,又来一批。因此螳螂拳虽说是庄稼把式,倒也积了不少嫌隙、结下不少怨仇。欧阳秋今日临阵惨败,可说是羞辱了师门,怎么还能讨这种丧门欺师的便宜?魏兄若也是曾与螳螂门有过节,如今前来说是非、添笑骂的话,请恕我不能奉陪了。这个——”说时将那册《无量寿功》齐眉捧起,道:“就请拿回去罢!”

    这话的前一半无一句不是骂人,可骂得含蓄内敛,已经不见火气;后一半说得不卑不亢,大方磊落,更见名门方家气派。那魏谊正闻言之下也不得不大为钦服,遂拱手一揖:“在下失言、在下失言;兄台不要误会。这《无量寿功》确是魏氏家学,决非玩笑。是在下见兄台虎背熊腰、体魄魁梧,端的是修习此功的上驷之材。可是在擂台上总不免有个失神错手;倘若因此而灰心丧气,岂不遗憾百年?倘若兄台不嫌弃,就收下这部《无量寿功》罢!日后要是能练出些心得体会,那自然六合门未必堪当对手,螳螂拳也未必就只合是庄稼把式了。这么着总比在下成天价在袖筒里揣着它要有用处多了。我说这叫宝剑赠烈士、佳肴劝老饕——实惠而已!”

    “这——”欧阳秋听他言辞变得恳切,亦不免略有所感而犹豫起来,当下问道:“既然是尊府家学,魏兄何不——”

    “在下行三,兄台呼我魏三就可以了。”魏谊正说着,又挟弄起手上那副银筷子,笑道:“魏三是个败家之子,除了吃喝玩乐,什么也练不来。现成是个既无家、又无学的浪荡人,要什么“家学”?倒是早些年还是个蒙童的时节,为了好玩作耍,偷看过这《无量寿功》里的几个章节,把个肚皮给练大了,在贪吃好飮之辈而言,这已经是上乘的功法。”说到这里,魏谊正一拍肚皮,祇见那衣衫底下的肚腹登时鼓了起来,一寸、两寸、三寸……转瞬之间肚尖朝前挺出了七、八寸还不止,两侧的腰身也同时向外浮凸——换言之:在欧阳秋还没来得及想明白的当儿,这魏谊正的肚腹已经比先前肿胀了两、三尺宽。又不多时,但听他蓦地一声低吼,口中嘶声喷出一缕氤氲之气,径冲小客店门前石阶射去。那白气劲射之处,居然凿出了三寸来深的一个孔穴。欧阳秋一个将忍不住,暴喝了一声:“好!”随即一步上前,长揖过膝,道:“魏兄好内力!”

    “我说过我不会打。”魏谊正一气喷出,体态也恢复了先前模样,接着说道:“兄台要是看这《无量寿功》有点用处,就不必谦辞客气了。可有一样儿:童子之练此功者不应从肚腹练起,要练得从头顶囟门处练,不然撑破了肚皮,谁也赔不起。魏三别无余事,这就告辞啦!”说着,扭身便走。

    “魏兄往哪里去?日后——”欧阳秋追出两步,却听魏谊正头也不回地说道:“天下之大,到处可以萍水相逢。这里是京师、是首府、是龙蟠虎踞之地,咱们改日到关外、到塞上、到蛮荒僻壤之乡再会,有何不可呢?”

    想这武林之中,江湖之上,多的是拥秘自重、怀奇自珍的人。尤其是对于传家之学,即使原非什么孤本秘笈,也要当作孤本秘笈来看待,岂容他人分润?倒是这魏谊正,说话疯疯癫癫,行事也痴痴騃騃;居然把这么一部上乘内功的修习之法随手送给个陌生人了。欧阳秋捧着这本小册子一面朝客店里走、一面随意翻看,还不时地回想方才这一幕奇遇。一时半晌之间,当然还不能尽释前疑。可从这店门口经过食堂小厅,忽觉腹中饥饿,便任意拣张座儿坐了,唤堂倌打半斤米饭、一斤牛肉、一碗菜汤、一碗蔬食,又差那堂倌去至房中将妻儿叫下来一同用饭;自己则好整以暇地读起那册《无量寿功》来。

    这一节得另从欧阳秋的妻子顾氏和他们的儿子欧阳昆仑这一头往下说。当时顾氏怀抱着年甫周岁的欧阳昆仑哄睡,闻听堂倌来唤用饭,还以为丈夫打擂台告捷,即刻回来同她母子一道庆功昵;饶是喜孜孜、笑盈盈地打扮了一番。片刻之后,顾氏抱着孩子下楼,踅到前进食堂口,见一高头大马的身影凭窗倚坐,面前遮着本小书,手上一把一把抓着盘中牛肉,想是丈夫了,这便迎上前去,喊了一声。那看书的自然不是别人,可遮着面庞的小书才一移下,却把那顾氏吓了个血脉债张、魂魄飘摇,随风飞出窗外,径往雨花台去了——原来祇这半刻工夫,欧阳秋的一张脸上已经浮起一颗又一颗枣大的气泡。那气泡此起彼落,把张欧阳秋的大脸盘肿成个滚着牛眼泡的面茶锅一般,他自己却浑然不觉。倒是桌上落了一迭尺把高的白瓷盘子——原先盛的都是一斤一盘、一盘一斤的牛肉;欧阳秋吃一盘、点一盘,仅这片刻辰光,已经吃下二十多斤了。

    顾氏这一惊,登时晕了过去;手上的欧阳昆仑眼见就要摔个蛋打汤飞,那厢欧阳秋岂肯怠慢?一只大手陡然伸出,比寻常还要长出!尺多来,当下将孩子给捞住,顺势一抖手腕,把孩子抛到另只臂弯之中,原先这只手再往下一沉,将顾氏的身子也兜住。这一切皆是剎那间事,看得一旁的堂倌差一点尿湿了裤子。欧阳秋犹自惊急未定,且扶妻子坐稳了,喊上几声。顾氏的一缕游魂好容易寻声而回,睁眼一打量:她丈夫还是平常模样,脸上的气泡也不见了,祇一边下巴颏儿稍稍有点儿肿,其余并无异状。此际多亏了一旁两个堂倌多事;一个随顾氏下楼来的说:“这位爷的脸不碍事罢?”另一个手上捧着两盘牛肉的却道:“这位爷的肚子不碍事罢?”欧阳秋回神再一寻思,又低头望一眼还紧紧捏在他指的《无量寿功》小册子,恍恍惚惚地明白过来——

    仅仅片刻之前,他已经且参、且习地打入了这“无量寿功”的第三层心法。这一层的名目是“川流七坎”。由于是随手翻读,欧阳秋并未存心修练,但是目接神会,不知不觉走魂,将一股眞气从百会、太阳、天眼、人中、牙腮等五穴朝下徐徐注入,经过了空闲、天井、肩井、玄机、气门,又分作两股;一股由将台往后脊逼入凤眼,一股由七坎下行至章门再入丹田。这十五个穴原本都是点穴家最擅最熟的穴位,倘以犀锐无匹的外力击之,势必非死即伤。

    然而,当年由曹仁父一人分传曹、魏两支的“无量寿功”却令修习者以意使气,可由冥坐观想中将这十五个要害大穴变成充盈内力的气门——!就好比从人的躯体内部向外开出十五个单向的活塞——始于百会、终于丹田——每个穴位都自成一小宇宙。功入第三层者尤能体会其“广开方便门/大展包容量”、广袤虚空却坚实饱满之感。可这欧阳秋并未从“无量寿功”的第一层“念起三焦”和第二层“气回五行”逐步修习,得以控制内力出入穴门的虚实强弱;他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正在随意浏览之间将他毕生勤习外家拳法的一缕阳刚之劲悉量倾出,这劲力在这十五个穴门上失了导引、自然忽冲忽突、进退失据,是以在头脸之上明显可见的百会、太阳、天眼、人中、牙腮等五穴之处便冒出了枣粒大小的气泡。实则其余十穴亦复如此,所谓“眞气跌宕、肌肤暴突”,即俗称之走火入魔的一种皮相。幸而那两个堂倌闲闲问了两句,欧阳秋方才一悟,连忙掩卷调息——可是为时已晚:此际他骨乏筋困、皮松肉弛,数十年铁马硬桥所练成的功夫竟然在那伸手救起自己妻儿的顷刻之间、犹如经历一场拚死斗活的大战而杀脱了力一般几至废尽。此刻的欧阳秋竟连臂弯间的孩儿也差一点抱不住了。

    顾氏偏在这时悠悠复苏,漫声问道:“打赢了吗?”

    这一问、问得欧阳秋哭笑不得,心头忽地一愀、又忽地一暖,暗自转念道:果然是造化弄人,教我欧阳秋在这半个时辰之内尽弃所有、寖失一切,却不意保了一双心意依我、靠我、爱我、敬我的妻儿。此中难道正是天意天数、不可违拗?行念于此,欧阳秋不觉热泪盈眶,轻声答道:“赢了、赢了、比赢了还要好呢!”他心里醒悟的却是:如今我一无所有,才悟出这一无所有的畅快;回头再看不过半个时辰之前在武术考试的擂台上盼胜争强、逞勇斗狠的那一刻,自己耳目所接、意念所触者,哪里有过身边这两个如此亲近、如此怜怀的人儿?

    即此一悟,欧阳秋和他一妻一子的命途便踏上了另一条道路。他变卖所有、赍发了小客店里的一应用度。随即将妻挈子,北返泰安。祇这沿途舟车飮食、仍需一大笔盘缠,却往何处罗呢?武林史有交代:“民国十七年,有异人复姓欧阳者创“说拳”之艺;每至逆旅辄设“讲功坛”于室,悬一小招、榜于门楣。凡迎客少则一、二人、多则三、五人,口授导引之法、身步之姿,十日可见小成。闻道争趋者常数十百,然欧阳氏详观愼择,非售术图利者也。盖有清以来光大武学、弘扬武道者,以欧阳子一人最称有功。其人肥大壮硕,然常端坐说法,向未演术示人。有欲搦战以试其力者,欧阳子即俯首谢之,谦辞不敌。而自奉束修以上,得闻其艺者则无不勇猛精进;斯亦奇哉。”质言之:欧阳秋自此成为一个介乎说书人和卖艺人之间的角色;凭口舌宣讲武术,从不与人拳脚相向。可想而知:由他“详观愼择”而得膀教诲的、介乎听众和徒弟之间的说拳对象,也多非暴虎凭河之辈。至于“讲功坛”的内容,应该就是熔螳螂拳与“无量寿功”于一炉而冶之的一种艺业。如此过了一年,欧阳秋才回到老家,他的独子欧阳昆仑也快两周岁了。

    由于在南京小客店中那一场走火入魔的虚惊,使欧阳秋绝意武术,然而困于生计艰难、又不得不开立说拳讲功的行当,原非得已。至于欧阳昆仑这个独子,欧阳秋自然不希望他步上自己的后尘、成为一名练家或武士。是以每当在旅途之中讲功授艺之际,欧阳秋总是教顾氏携子暂避,以免这孩子无意间听了些枝节去、却像他一样落得个终身残疾。

    某日,欧阳秋刚在老家附近泮河之上的通西桥畔觅个所在、开坛宣讲,便令顾氏带着欧阳昆仑出门游玩。这原本是极其寻常的一日,不意却又逢上了异事。

    这通西桥是座近两百年的古桥,原建于雍正十三年,桥身由石砌成,共十七孔,长近两百五十尺,桥面皆以泰山石板铺成,每块板总有尺把厚,形制十分壮观闳伟。这顾氏带着欧阳昆仑迈步才至通西桥拱顶之处四下张望,忽听桥下孔中有人声传来,是山西口音,道:“这么分不成,我帮里上上下下出动了四十几口人丁,才分这么二十四个,一口人还分不到半个。老动动嘴、差使几百块钱,就一气儿分上七十二个,这简直说不过去——”

    此人话还没说完,另一个尖声细嗓的本地侉子急忙岔道:“不中不中!先前说下的:到手之后贵帮人丁四里得一,如今正是九十六个,拿二十四个正是四里得一,怎么还嫌多怨少?”

    “原先大伙都当是四十八个,二十四个就是二里得一,怎么却有四里得一的话?老多赚了四十八个,却跟咱们这些卖力气讨营生的化子们计较,岂不太失身分了?”山西人说着,一面还朝泮河里连吐两口浓痰。桥上的顾氏随丈夫在外奔波行走,见广识多。一听这人口啐痰出的架式,便知是丐帮中人。至于那细嗓子的本地人却也非好相与的,登时口拈一诀,露出了白莲教徒众的身分,道:““无极老母九霄坐/太上老君驾下云/各路英雄抬望眼/举头三尺有神明”——咱们教里有戒规;向来不与道上光棍相欺瞒,犯了禁是要五雷轰顶的。说好是四里得一、就是四里得一,不容反悔。贵帮眼下这样耍泼撒赖,教我如何向教亲大哥们交代?”

    就这么三言、我两语,山西丐帮和山东白莲教的两个棍痞不多时便扭打起来。再不过半晌,祇听“噗通”、“噗通”两声,他俩双双落了河,还不住地相互叫骂踢打着。闹到这般田地,桥上行人纷纷看起热闹来,自然而然随之而涌下桥头,沿着泮河矮堤顺水势看他俩逐波恶斗。这顾氏被人潮推挤、又得顾孩子,祇得踉踉跄跄抢步下桥。可她既无意看热闹,当然不便跟着大伙儿往下流走,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妇道,又怎能抵敌得过来势汹汹的数百之众?祇好背脊蹭着石墙,寸步往无人处移挪。不到几吐息的工夫,这母子二人反而匿身于先前那两人藏躲的桥孔之中——顾氏紧紧抱住欧阳昆仑、不教众人冲散,未料居然在厕身斩曰避之处瞥见一堆奇形怪状的物事:看来像是一个又一个大如芭斗的圆球,累累落落,几乎将这桥孔都塞满,顾氏再一打量——可了不得!居然是十二个巨大的石塑头像;且不是人头,而是佛祖的头。

    顾氏乍见佛头堆聚不免一惊,小昆仑更觉这些慈眉善目的塑像十分有趣,当即挣身下地,径往一颗又一颗的佛头上爬去。顾氏哪里阻拦得住?祇得瞑目合十,乞求神明莫要降罪罢了。

    这母子二人并不知晓,面前这一十二颗大小不一的佛头塑像俱是来自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的古物,少则一千四百多年、多则一千五百年;非徒是价値连城的骨董、更是中华历史上至珍至贵的宗教文物。至于为什么会沦落到身首异处、为人盗运至此,不容不分说一、二。

    原来就在这一年——也就是民国十八年三月上旬,江苏徐州辖下的宿迁县暴发小刀会事件,肇因不过是中国国民党宿迁县党部征收了一座东岳庙、改做演讲厅。孰料这东岳庙向属另一佛门丛林极乐庵的庙产,极乐庵又是小刀会众捐资兴建、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在地方上也极具威望。县党部一声令下,征了东岳庙地,不祇让地方人士错愕、更使小刀会众觉得颜面无光。一时谣认纷纭,争说这背后必定是老漕帮领袖为报当年在远黛楼险遭活埋之仇,特意请时任国民政府主席、其实也是个庵清弟子的“老头子”透过党务机关给小刀会“小鞋”穿。这个谣言尙未澄清,地方上的小刀会徒众已经群情沸扬、不可抑遏了。遂于三月三日借故与县公安队发生冲突、在两天一夜之内打下县政府。县长童锡坤见情势危殆、居然弃职逃跑、不知去向。小刀会随即鼓舞群众,选了个暗里实有洪门光棍身分的地方士绅壬仰周当县长,还提出“实行阴历”、“恢复迎神”、“重盖佛堂”、“赔偿损失”、“禁设党部、学校”等五大条件。此次暴动至三月十五日小刀会众撤围为止,历时十三天,虽然看来祇是地方事件,暗中却有更大的波潮在鼓涌推助着。

    由于徐州是南北要冲、津浦咽喉,宿迁更是兵家必争之地,以及洪门各分会往来串联、进行各式活动的门户。这些会党——其实多不过是假借共有之“海底”秘本而相互声援、支助的地方械斗圑体——一旦举行活动,必假宗教庆典而为之。从表面说来,像迎神、赛会、建醮等活动参与者众,且官民夹杂、良莠相间,是极好的掩护。另一方面,由寺庙出面主事,可借风土民俗人伦教化之名大肆行其聚敛赀财、活络经济之实。像洪门这种原本是各拥山头、犹似散沙的组织自然方便在其间从事许多不见天日的交易。

    宿迁极乐庵原订于这年佛诞日进行的一场大交易始终是个谜。外人纷说!!这交易价値巨万,与中土正宗佛门代代相传的十部武功有关。这十部武功分别是成实宗的“诃梨拔摩偏空掌”、净土宗的“普贤一百二十三手极乐拳”、三论宗的“文殊无过瑜伽”、律宗的“昙无德颠倒气血论”、禅宗的“达摩易筋经”、法相宗的“三藏神行咒”、华严宗的“龙树迷踪散手”、密宗的“善无畏金刚杵法”、天台宗的“随智涅盘玄义”以及俱舍宗的“阿毘达摩人空法有功”。这十部武功多以该宗初祖或光大者私修之独门奇功为主,除了法相、俱舍同为玄奘法师一人所创之外,可以说赅备中原佛门各主要派系间歧义甚大的武术,江湖人尽以“武藏十要”称之。

    据云:但凡练就这“武藏十要”中的任何一部,便能立足江湖、百年不败,倘若十部兼收并蓄,则非徒能成金刚不坏之身,且凌虚御风、钻天入地,不费吹灰之力。然而此话说来简单,常人非但没有机缘一睹这“武藏十要”的面貌,即便有人能坐拥之、详观之、学而时习之,饶是佛门武术博大精深,又岂容那肉骨凡胎之人便因此而成就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登峰造极、旷世绝代的神功昵?

    可是北五省里偏有这么一个叫白莲教的组织,平素广招信徒、收揽愚众,表演些上刀山、踏火炭的江湖奇术不说,还四出宣传:其教主已经练就了刀枪不入、毒蛊不侵的盖世神功;因为“武藏十要”就掌握在白莲教主手里。历代以来,这白莲教主从未现身示众;无论教亲也好、外人也罢,没有谁见识过他的本来面目。义和拳乱之后,白莲教一度销声匿迹。到了民国成立、洋务大兴,一般稍具中人之资的社会大众闻听白莲教三字,亦莫不因拳乱所引致的八国联军而以之为祸国殃民的匪寇。可是在下层社会和偏远乡野之间,白莲教又早已假称教主升天“一世”之后即将返驾人间——这“一世”的三十年可自八国联军的光绪己亥年算到民国十九年——换言之:白莲教主马上就要从天界回銮尘世了,自然又要大肆兴革、丕展伟业,少不得又得干一番改朝换代、惊天动地的勾当。讹言四起,首尾未必一至,不过大同小异的是:教主这一次说动了上天神佛,要将“武藏十要”公诸于世、分润黎民苍生,使人人有机会、有缘法、有福报得以修成神功正果。祇是说不准在来年的何月何日、何时何刻而已。

    另一方面,白莲教又闻知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藏有大批向未披露的佛教经典;教中执事首脑眼见教主“驾返人间”的“一世升天”之说限期将届,却到哪里去找那“武藏十要”来应急?于是共谋会商、研议出一个法子来:既然云冈石窟中藏有佛典,何不找到大同地面上的白莲教教亲帮忙搜寻?如有所获,给添加些教中平日熬练打点的江湖奇术,即可兜而售之,藉流传“武藏十要”之名,大事收聚些愚夫愚妇的钱财?

    于是直鲁豫地面上的白莲教首脑下了通令,要山西方面的教亲帮衬此事,言明事成之后所得利益可由山西和直鲁豫两面“二一添作五”,各取其半。山西教亲至此得以和直鲁豫方面平起平坐、分庭抗礼,自然卯足力,要往云冈石窟搜刮密宝——但是他们没弄明白一个关节:这是白莲教教内的一项秘密任务,岂容他人与闻?大同当地教亲非但未能保密,还因为贪图行动方便而雇用了当地丐帮弟子充任运夫,准备尽速将这批没人见过的秘宝东运至泰安,交由当地主事的山东白莲教执事,再转运到徐州宿迁,好趁佛诞日作成一笔旷古绝今的大交易。

    此外,山西教亲在与丐帮弟子作成转包生意的同时还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那就是白莲教和丐帮原本各有不同的切口,双方各言其辜、各行其道,本无任何差池。但是一旦交际起来,却造成了绝大的误会。一向在白莲教中称珍稀宝贵之物皆呼“佛头”,称拳招为“小缘法”、称金钟罩为“大缘种”、至于数字则与寻常百姓的讲法一般无二。

    可是丐帮既不礼佛,哪里知道“佛头”的用意?然而群丐在数字方面却别有一套切口,“二一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切口是“无微细小加中多发大圆”。

    山西教亲在和丐帮人谈雇佣生意之时,不意间说起“佛头”、“小缘法”、“大缘种”,那是顺口提及秘宝可练成拳招和金钟罩之类的功法。丐帮中人却误以为对方说的是眞正的佛头,祇是搞不清楚白莲教方面所要的数量究竟是“四十八”〔“小圆发”)还是九十六(“大圆中”〕。此外,当丐帮弟子提出分红比例时问的是:“事成之后,本帮究竟是微里得无、细里得无、还是小里得无?”意思自然是说:“本帮究竟是二里得一、三里得一、还是四里得一?”白莲教亲虽然听不懂丐帮自家的切口,却勉知其意,便随口答道:“事成之后,本地教亲和鲁豫教亲怎么拆帐、便与贵帮怎么拆帐。总之不外是二一添作五。”于是,丐帮弟子也误会成他们可以得着一半的好处。嗣群丐再自行商量,总觉得白莲教方面所提的数字并不肯切,索性径自定了个“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主张,朝“大圆中”这个数目上力以赴。结果,由丐帮大同本堂堂主邢某亲率手下精干弟子,于半月之内,将云冈石窟各洞中的佛头一共斫下九一六颗,其中大的径可盈丈、小的也如西瓜,多数赛似芭斗。到九月间国府古物保管委员会派干事常惠前往调查,发现石鼓、寒泉、灵岩各洞,以及无名称但有编号的第四、第十六和第十八洞损失最巨,每洞少则失落六颗、豸失落二十二颗,总数正是“大圆中”九十六。

    至于哪些佛头该砍?哪些佛头该留?常惠既不知其所以然,祇得清点上报了事。其内情唯独那姓邢的堂主明白——可是姓邢的在五月上旬经县府拘提下狱,没过几天,就给放了。县府公布的释放理由是“查无实据”。

    原来徐州宿迁极乐庵的小刀会在三月里一场暴动,四下传闻不断,除了认定国府强拆东岳庙,改建演讲厅是“老头子”下令要整肃洪门老巢之外,到五月间又有白莲教亲扬言教主要亲临宿迁,发放“武藏十要”、助人练成绝世神功。此事当然难为当局所容,是以藉辞弹压地方暴动,其实是要阻挠白莲教主的义举。这番流言不消说是白莲教自己放出来的——可想而知的原因是那教主根本拿不出什么“武藏十要”来。这样阴谋立论,无非是借故拖遁而已。但是流言既起,便无从追本溯源、盘故查实,反而让那“武藏十要”益显神奇奥妙了。加之以丐帮弟子不甘落居人后,自要表示本帮曾“参赞盛事”,从而也争着出面宣称:“武藏十要”确有其物,原为山西大同丐帮所持所有,祇不过为白莲教徒众劫得,而后下落不明了。

    丐帮这一方面的说法祇有极小的一部分略近眞实,那就是:在山东泰安泮河之上、通西桥下的桥孔之中的确有那么一十二颗佛头堆置着,然而白莲教并未眞正“劫得”这批样本,祇那负责验收的教亲和先遣送货的叫化子吵闹扭打之后、双双跌入泮河、一齐溺死了。从此非但这十二颗佛头沉埋湮没,另外八十四颗也没了着落。

    然而国民政府古物保管委员会中有一名小小的科员却不肯死心。此人祖上也是世代相传的练家,一门扑刀赶棒的武艺可以上溯自江南八侠排名第六的吕元。其谱系如何,后文中另有交代。而这科员也不是别人,正是《民初以来秘密社会总谱》的作者李绶武。

    自民国十八年九月,古物保管委员会的干事常惠提报了一份“云冈石佛失窃清单”之后,李绶武便辗转反侧、日夜思服;总觉得这份清单虽然堪称完备,但是从头到尾欠缺一个最基本、也最简单的怀疑:为什么是这九十六颗佛头,而非其余?李绶武之所以如此作疑,也不无受了那江湖上关于“武藏十要”的传闻的影响。是以在同年十一月便变卖了所有的家产,辞去古物保管委员会的差事,到处打听山西大同丐帮邢堂主的下落。忽忽两年多的岁月过去,才于民国二十年底,由一个改行经营河道木材运输生意的前丐帮弟子那里查探出来:邢堂主去了南昌。李绶武所知极为有限,不外是邢堂主的名字叫福双,离开大同之前曾折断青竹竿、摔碎破陶碗、扯烂布口袋并且以敲门砖自击天灵盖直至砖石化为赍粉为止。毁弃这四般物事是自请其罪、逐出帮外,从此不许乞讨度日的例行仪式。表面上邢福双这样做是由于搞砸了和白莲教之间那笔交易,以示负责的缘故;另一方面也有人怀疑他是不是的确在石窟中得着什么秘宝,索性演一场苦肉计,然后挟宝远遁去了。是以向李绶武透露消息的那木材运工意味深长地多说了几句:“不祇老弟要找他,咱们大伙儿这不都“砸了饭碗”,四出寻他来了么?”

    李绶武至此益发坚信不疑:邢福双手中必定握有一些和“武藏十要”有关的秘辛,甚至就是部分、或部“武藏十要”的内容。然而在民国二十年底、二十一年初的那个冬天,李绶武费尽千辛万苦,餐风宿露地追到南昌之际,祇听说邢福双加入了另外一个叫“蓝衣社”的组织,却没有谁再见过他。以李绶武的家学渊源,对江湖中人、武林间事,可谓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了,连那“武藏十要”的名目、传承,都是《民初以来秘密社会总谱》一书率先拈出的。但是他却从未听人说起过什么“蓝衣社”、“红衣社”之类的组织,这一下好奇之心大发,逢人又查问起“蓝衣社”的情实,差一点送掉了性命。

    也就在李绶武在南昌被“蓝衣社”分子逮捕、密囚、加刑又释放而加入这个组织的同时,欧阳昆仑已近五足岁了。这孩子与通西桥下那堆佛头算是有缘——他日日晨间醒来便吵着要去同佛祖玩耍,其间竟有三年之久。欧阳秋、顾氏万般无奈,祇得顺着这孩子的脾性;每当欧阳秋在家开坛说武,顾氏便带着小昆仑去至桥下嬉戏。孰料这一十二颗佛头上确实藏着几部机关,本不该落在这孩子身上;这,却又要向邢福双那头说去。

    当初邢福双奉命潜至云冈石窟,昼间扮做游人香客,随前来观赏参拜的旅客四处走看,可怎么也看不出白莲教要九十六颗佛头的门道。于是到了夜晚,他又私下潜入各个石窟,爬到各佛像的身上、头顶仔细勘验。一连数夜下来,忽然在一颗佛头上看出了蹊跷。

    这位于大同市西郊二十五公里,沿武周河北岸开凿的石窟占地不过一公里见方,但是中、大型的石窟就有五十三个,小型者更不计其数,早在北魏文成帝和平初年——也就是公元四六〇年——已经开始凿建,诸佛造像几乎都是挺鼻、垂耳、圆脸、耸肩、肥胸,乃受印度西北方犍陀罗风格之影响;释迎像最多,多宝佛、定光佛、弥勒佛次之。无论站立、半跏、倚坐、交脚等身姿皆有。

    邢福双最早发现异状的两尊佛像是在接引佛洞之中——两佛对坐,状如文殊与摩诘之对话。邢福双爬上东首的一尊背后,踩抵佛肩,只手按住佛头,另只手持火炬一照,发现那佛顶之上居然凿着四四一十六个孔洞——这佛祖又不是和尙,头上烧如许戒疤是何道理?邢福双一面凝想着、一面将就着摇曳的炬光摸摸佛头上的孔洞,又摸摸自己的头顶,摸过几回,忽然觉得四肢百骸顿时间舒爽轻盈起来。于是打起精神再仔细摸了两回,又发现了另一个门道——原来这四四一十六个孔洞凿得有大有小,正与常人较有力的四根手指头径围相合。于是可以看出:那其实是四组分别以四指压按头顶穴道的图式。这一次邢福双再将炬火移交左手,换了惯用的右手四指朝其中一组穴图比了个准,往下再一按,祇觉四指仿如插进一堆又柔又软,且深不达底的冰水之中。

    邢福双登时吓傻,抽手悬空,而人也没什么异状,祇觉耳聪目明,可以在夜暗之中看见且听见数十百丈以外的纤毫之物、草芥之声。这一来邢福双知道自己得了宝贝,随手在佛身上打灭炬火,瞠起好一双昭昭的夜眼,再插第二式。四指落穴,好似插进一团温热却并不炙烫的火苗里,亦复深不可测。待他再抽起手来,浑身上一卜的经络却自行冲撞周流个不停了。至于那第三式,四指甫下,如迎空飘絮,骨肉筋皮给不知何处旋起的一阵疾风吹得七零八落。可待邢福双抢忙收指的霎时之间,他一个没站稳,却从大佛肩上跌了下来——实则这也不是跌,而是像一根无重量的羽毛那么晃荡着落了地。直到那第四式上,邢福双才遭了道儿:四指按处,但觉指尖触着了比针还尖、比刀还利的锋锐之物——他不知这叫触电——而这尊佛头上的四组穴位的法式正是“文殊无过瑜伽”中教人以指按顶门,体会、修练那水、火、风、雷四种人体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所谓清澈灵明、温煦柔暖、轻盈飘摇和暴烈焦躁的“四至四自在”,这“四至四自在”也祇是“文殊无过瑜伽”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邢福双在顷刻之间开发了自己身体上的四种特异功能,一时还以为已经可以独步武林了,赶忙纵身要到对面另一尊佛像头顶瞧个仔细,不料他从第三组指法的穴式中刚侥幸成就的一个“轻盈飘摇”之境已然可以使他翩飞无碍,他这一纵身,用力过猛,居然直冲窟顶,当下撞塌了一角石壁不说,头骨也给撞裂了,鲜血和着脑浆汩汩溢出,人也昏死过去。

    不消多想:这邢福双是贱人歹命,甫练就的一点“文殊无过瑜伽”皮毛又还给了诸天佛祖。可他夜深独自悠然醒转之际却依稀记得些许:佛头上有穴位图,应非等闲之奇货。至于剩下来的那段奇遇,也直要到他遇见“蓝衣社”的一个白无常,给打了一针,才又想起来的。

    且说邢福双折腾了大半夜,好容易捱到天明时分,眞是一番地转天旋、头昏脑钝。再爬上这接引佛洞里的另一尊大佛之际,所凭仗的只是些许本能的、直觉的意识。他见这佛头顶上也有四四一十六个孔洞,但觉眼熟,却怎么也想不起先前的奇妙经历。当下忖道:佛头凿洞,颇不寻常,其中必有缘由,何不多找些帮中弟子来数看数看,究竟哪些是打了洞的?哪些又是未曾打上洞的?也不知是那一跤摔的成分大些,或是教先前那佛头上所显示的四组穴式给殛的成分大些?总之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邢福双不停地闹着个同样的“撂爪就忘”的毛病。这“撂爪就忘”是北五省里共通的土话——这些地方的乡野人相传:十二生肖中排第一位的老鼠有预卜先知的能耐。常见老鼠静坐一隅、抬起前脚,凑近口吻,乡人便说那是老鼠在“掐指一算”了。可老鼠虽然会算,却有个要不得的缺陷,那就是牠们的忘性太大,祇消前爪往地下一撂放,就把算出来的一切都给忘了。于是乡人便称这健忘之人为“鼠哥”——可怜邢福双夜探佛窟,平白落了个健忘之症,还到处惹人在背后笑骂一声:“鼠哥!”着实十分冤枉。

    闲话休提,虽说邢福双伤了头脑,毕竟人不是个笨蛋,身边又常有本堂弟子提醒,是以终于在五月间数出了云冈石窟中打了洞的佛头数目:果眞是九十六个。然而也因为这不大不小的毛病,延误了三月间交货的程期,害得白莲教亲既没有“武藏十要”得以示众,也没有石窟秘宝的“小缘法”、“大缘种”得以招摇,只好附和小刀会的阴谋立论,嫁祸给老漕帮和国民政府,造出一番扯不清的讹谣是非。

    这番延误在白莲教损失不小,可在丐帮却更是元气大伤。他们花了上百之众的人力,斫下佛头、运出山西,还一路载到山东地头上,先遣交货的叫化子一入泰安便浮尸泮河,后首顾看剩余八十四颗佛头的四十多口子乞丐闻声便吓破了胆,要问邢福双拿主意,谁知邢福双又犯了毛病,应声答道:“拿什么主意?”

    “还有发圆小(八十四)个佛头,该如何处置?”一个乞丐斗胆追问道。

    “发愿小的佛陀济什么事?发愿大了那佛陀力灵光啊!”邢福双两句答非所问的话一出口,众丐情知这堂主也担不起事了,当下一哄而散。有的就地找堂口挂号投门,有的回山西丐帮太原总堂报信,有的就跟个溜出裤筒的屁一样没了影了。邢福双回过神来,再欲鸠合众人,身边只剩下七、八个要回太原总堂的乞丐。这一下懊悔不及,索性随他们上太原总堂自请罪责,折竿摔碗、撕袋击砖——妙的是,这敲门砖往他天灵盖上三击而粉碎,把他这健忘之症给打好了一多半儿——除了那一回夜探佛顶的情景没能及时想起来之外,前尘后事忽忽皆到眼前,思路也猛地活络了。他心念电转:我这敲门砖三击之下,打却了丐帮堂主的身分,反而落得自在。但看这太原总堂堂口之中多的是虎视眈眈、彷佛信我不过的化子,万一我沉不住气,说不定还落个侵呑佛头的罪名。不如就此装疯卖傻,远走异地,再作打算。主意既定,当下叩头出堂。人问有什么去处?他祇随口说了个江西——话出口又后了悔——以丐帮分布之广,覆盖之大,侦伺之密,通信之捷,他一旦说了个去处能不去吗?

    硬着头皮,邢福双祇好千不情、万不愿地上了路。可他在接引佛洞里的那一段奇遇,却恰恰应在了欧阳昆仑身上。

    原来欧阳昆仑从满两岁上起,几乎每日都到通西桥下孔洞之中摩挲着一颗一颗的佛头玩耍。须知孩童作耍、凭十分专注、更无半点机心;也不管什么功过成败、进退得失,是以不喜、不惧、不忧、不怨,似无意间有所为、为而勿有,且不计较。这样行事,即便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做得了,更何况一部武功呢?欧阳昆仑日日爬那一十二颗佛头,久而久之,也发现了佛头上布列着大大小小的凹洞。初时他不过以指尖抠抠抓抓,也就惬心满意了。继而不知怎地摸起自己的一颗小光头来,其实脑中早已将佛头上的凹洞位置记得一个滚瓜烂熟,摸着自己的头、便好似摸着佛袓的头;摸起佛祖的头、又好似摸起自己的头。忽而有那么一天,他往自己的头上使劲按了一下,但觉五指齐根没于颅内,竟然沁心透脾涌起一阵欢喜清凉之感。在一旁照看小昆患的顾氏也没觉出什么异状,祇道儿子摸着己的头颅光圆柔滑、甚是好玩。欧阳昆斋年纪幼小,哪里说得出如许复杂微妙的肤触体会?心中想起的却是夏日里吃甜瓜的美妙滋味,顺嘴便说了声:“甜瓜。”顾氏更不疑有它、也乐得在一旁逗笑:“小昆宠的脑袋像甜瓜。”

    殊不知此际的欧阳昆仑那五只小小的指尖所点者,正是俱舍宗“阿毘达摩人空法有功”中的一部“金顶佛光”。在梵语中,“阿毘”为“大”、“正”、“无比”之意;“达摩”为“法”之意。译成中文,通称“对法”,是智慧的别称。“谓以正智,妙尽法源;简择法相,分明指掌——如对面见,故云对法。”俱舍宗本乎梵名婆薮盘豆的天竺法师所著之《阿毘达摩俱舍论》,这天竺法师在中原佛教中可是大大有名,号曰世亲,其著作便是经玄奘法师亲译之、发扬之、而后成立了俱舍宗。“人空法有功”的来历究竟是出自世亲之手、抑或玄奘之手,已不可考;唯知此功亦本于“俱舍”之奥义。“俱舍”的梵语为“Kosa”,有“藏”、“鞘”、“茧”等译字,意指包含摄持。《大日经疏》十四曰:“法界藏者,梵音俱舍,是鞘义也。犹如世间之刀在鞘中。”

    顾名思义:这“人空法有功”的精髓即在一个“藏”字上。无论是世亲或玄契悟得人头颅果然是一部“无尽藏”,乃通过五指摩挲、打通穴脉、再附之以绵绵不断的观想,方得由这“人空”遁入“法有”的境界。这部“人空法有功”中的“金顶佛光”是个枢纽,从这个枢纽分摄而出,另有十七部功法,非可于一时之间历数。但是“金顶佛光”与邢福双先前在接引佛洞中亲即点试的“文殊无过瑜伽”里那“四至四自在”不约而同、无独有偶地也成为一种“对法”,因此当年凿刻石窟者才在这相对而坐的两尊佛像头上刻了这两门功法,所谓“如对面见”也。邢福双有音——而无缘、欧阳崖仑无心而有缘,但是日后的福祸悲欢,又岂能因一部武学而定夺?设若欧阳昆仑没有从这“金顶佛光”入手,莫名其妙练成一副铁头功,将来即便庸碌一生,倒也未必落一个冤屈负辱、遗恨殡身的了局。

    可这人世百态既不能以一时遭际的臧否而定夺,便也不能就其了局境遇的哀乐来论断。欧阳昆仑无心插柳,开出一路一千四、五百年来无人能识、无人能习、亦无人能想象的奇诡功夫,却不仅是武林中的怪谈轶事而已——它还彻底影响、推动了后人所熟知的某些现实和历史。

    原来这通西桥下的一十二颗佛头并不祇是吻合于日后的“阿毘达摩人空法有功”而已。因那大同丐帮弟子之于高深武学,不过是一批睁眼瞎子,当然不会知道某一颗佛头上的凹洞所指示的是某一门功法。从而先遣交验的这十二颗自然也包罗芜杂——其中有三颗正好是日后“昙无德颠倒气血论”里的“正天庭谱”、“反天庭谱”和“合天庭谱”的发轫。有两颗显然启迪出“随智涅盘玄义”中参看前生和来世经历的“灵机图”和“幽枢图”(此二图和日后大兴其道的催眠术关系较近,与武学的牵涉较浅)。有四颗看来极可能是后世华严宗那“龙树迷踪散手”之中“外百会手”、“里百会手”、“连百会手”和“迷百会手”等四部的原始规模。另外这三頼才是货眞价实的“阿毘达摩人空法有功”——除了“金顶佛光”之外,另外一谱是“如来天眼”和“三宝明珠”。

    仅就这一十二颗佛头言之,已经称得上是后世传闻中“武藏十要”的一部分基础、根据或雏形了。可以推想得知:设若邢福双盗斫下来的九六颗佛头皆能一举寻获,则一千四、五百年之前流布到中土来的佛门武学势必能有更令人叹为观止的发现——至少,嗜硏武术源流者对于脑袋瓜子这么一个向来不被看成武器的部位非得刮目相看不可了。

    欧阳昆器日日前去摩挲佛头,祇当是个游戏,并无修习功法之念,自然也没有按部就班、由浅入深的规矩范式。是以他东鳞西爪、随缘触法;既无急功躁进之病,也无淹滞困顿之忧。反而在反复体会“我头即是佛头、佛头即是我头”的天眞喜乐之中,自然将不同源流、不同考究、不同修为乃至不同用途的四门武学融为一炉,越过唐以后“武藏十要”那分门别类、画地自限的各个家数,直追北魏以前佛门武学的远祖;正是元气淋滴、浑然天成的一个境界。三年下来——也就是到欧阳昆仑大约五足岁上,这孩子已经能“端而虚,勉而一”、“不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不蹑之以足而摄之以意、不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念、不动之以形而动之以气”。

    也就差不多在李绶武与蓝衣社社员周旋于南昌期间——也就是邢福双摆脱丐帮监控,加入蓝衣社之后未几——欧阳昆忠——以一“五尺应门之童”在运河九丈沟大展其“不求而得”的盖世神功,奠定了“铁头昆仑”二十余年的美誉。